|
女儿的小记者证、作文获奖证书、荣誉证书和汇款单。由讲述人陈萍提供 |
怎样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兴趣,是让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有的给孩子报了课外读写班,孩子却不愿意去;有的给孩子买了许多作文书,孩子被逼着才肯读一两页。昨天,本报开始面向社会征集“我陪孩子读晚报”系列故事,征集到的一个故事便是一位热心读者坚持利用晚报,为孩子制作身边的“作文书”。几年下来,孩子能说会写,进步喜人。这位聪明妈妈名叫陈萍,她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做法。 讲述人:陈萍,女,45岁,某机关办公室工作人员 我在学生时代就喜欢读书看报,报刊上的美文佳句,我不知道抄了多少个笔记本。在女儿言言上小学后,我希望她能像我一样,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并从中收获课本以外的知识。 当时,我所在单位办公室订了份《宁波晚报》,一周一期的小记者周刊吸引了我。我发现,报纸上孩子们的作文很有意思,充满童趣,又有一定的文采,我想她一定会喜欢的。 但单位的报纸不能总拿回家吧,于是,我为孩子订了一份《宁波晚报》,我记得那一年是2008年,全年订报价格是144元。 那时候没有什么幼小衔接班,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水平,特别是认字的能力很有限,报纸言言是读不来的。我就读给她听,由于篇幅短小,我读她听都不累,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的亲子阅读时光。 小记者周刊上的文章我每一篇都读,每一期都用A3纸复印好后再对折,装订成册,又自己设计了封面,配上插图,言言很喜欢这些为她量身订制的“作文书”。 有时,看到言言所在学校孩子的作文发表在小记者周刊上了,我会重点读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她身边人写的身边事,她会感觉特别亲切。我也鼓励她写,哪怕一篇文章里,拼音比字还多。 需要说明的是,我从来不说“人家都发好几篇了,你什么时候也发一篇啊”之类的话,我不想给孩子压力,我只是想培养她读写的兴趣,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早晚会有收获。 两年后,言言更多的是自己读报了。一本字典,一份报纸,是她双休日最重要的“工作”,报纸上往往密密麻麻注满了拼音,回想起来也挺好玩的。 也就是那一年,我们带言言去了普陀山,回来后她写了一篇《普陀山拾趣》,我和她一起将这篇文章投到《宁波晚报》,竟然发表了。我可以想象,当装有稿费汇款单的信封被送到学校,老师拿到教室,拆开,报出名字,又将这篇文章读一遍时,其他孩子有多羡慕,而我女儿又有多自豪。有了这样的经历,还怕孩子以后会不喜欢读写吗? 前段时间搬家,我找出了这篇《普陀山拾趣》,里面的内容现在看来还很有趣。比如“沙滩里的无身人”,说的是她自己,爸爸挖个坑,让她躺在里面,还用沙盖起来,只露出个脑袋,远远一看,好像沙滩里的一个无身人。又比如“大海的印章”,脱下游泳衣,身上白一块黑一块,一看周围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印迹,莫非是大海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敲下的印章?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我利用晚报,给孩子做了几十本“作文书”。其间,我们也经常投稿,发表了好几篇,每一张汇款单我都没有去邮局取,因为,钱取来了就用了,什么也不会留下,但这一张张汇款单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励着孩子多读多写。 这些年,除了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言言也在许多大小作文比赛中获得了名次。让她上台讲个话、参加班干部竞选,她也毫不怯场,表达能力很强。我认为,女孩子就该落落大方,这一点,言言做得很好,她是我的骄傲。 我曾是桂维诚老师的学生,这些年也和老师保持着联系,他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也间接影响了我的孩子。桂老师说过,报纸应该是孩子们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比手机和网络有营养。上初中以后,我会引导言言多看看晚报上的时评、要闻,我认为,孩子在校园,也要知道社会上发生一些什么事。我们家很少开电视,也严格限制孩子玩手机、上网,但言言一点也不OUT,这和她坚持读报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孩子大了,上高中了,不需要我再给她做“作文书”了。相反,看到精彩的报道或评论,她会拿来给我看,我很欣慰地看到,她不仅喜欢阅读,还懂得分享。 从2008年到2017年,我已经订了10年《宁波晚报》,我还会继续订下去,读下去,和孩子一起读,和孩子的孩子一起读。 记者 童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