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国松 唐朝末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大中年间,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爆发了以裘甫为首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说,我们裘村的祖先从绍兴嵊县迁来。十六七年前,胡元福先生送给我他主编的《奉化市土地志》,他指着“大事记”说,你们裘姓是在唐大中十一年(857)从如今的嵊州迁来垦种发族。因为裘甫与我们裘姓的祖先都是同时期的嵊州人,我老想裘甫有可能是我们的旁系先祖吧。正史上说,裘甫起义由数百人在象山县城打响第一仗;而嵊州的一位地方学者,却说在嵊州全境找不到参加首义的人的线索。于是我又想,裘村与象山隔海相望,莫非参加象山首义的是我们唐代先人?直到去年,同乡宗人裘军欣喜地告诉我,中华裘氏研究专家认定裘甫就是我们裘村唐代始祖。对此,我依然半信半疑。 新近,作为一个地方历史课题担纲人之一,我细细探究了裘村裘氏的历史。从知情宗人裘富世、裘军、裘伟达诸君对历史原发地的指认,再到嵊州地方学者裘正森、日本上田信教授等五六位专家对裘甫身世、古代奉化忠义乡的研究成果,我进行了全面的考证比对和史料整理,历史真实答案,终于一一浮出水面。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为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向南方迁移,裘忻后裔裘仕瑛(730~788年,天台山头谱称颖川)、裘仕璠(732~797年,天台山头谱称积川)兄弟俩也加入到南迁人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他们从陕西肃州来到剡县。 剡县(嵊州)在裘氏宗族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裘甫的祖父裘仕瑛先把弟弟裘仕璠安顿在崇仁仟景,自己领十多位儿孙继续东进,最后在四明山脉主峰北侧,披荆斩棘,结庐搭棚,形成了剡县裘村岭村(今嵊州下王镇四明山深处)。裘仕瑛有五个儿子,裘甫之父裘积是长子;裘积有三个儿子,裘甫最小。 唐大中年间,裘甫前来当今奉化裘村,为父守孝、迁居贩盐;随后,他的儿子裘诚忠在此垦种、隐居。这一支裘氏,开始在浙东象山港北岸这块山海相间的土地上,繁衍发族。 裘甫,谱名裘全,字德完。唐贞元九年(793)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剡县康乐乡裘村岭村,育有四子。他是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而裘村裘氏宗谱则以“兵部尚书”等职位假托。 安史之乱后,食盐被官府垄断,严禁私人贩盐。而官盐短缺,让私盐运贩更加泛滥。为了应对官军的围剿、追捕,贩盐者多有组织,且有武装。他们拉帮结派,持械啸聚,反抗官府的力度也不断提高。裘甫体魄魁梧,胆识过人,又能吃苦耐劳,很快成了剡东私盐贩子的领头人。 贩盐期间,裘甫兄弟们就已经熟悉奉化县鄞阳乡一带地形,并为年迈的父亲选择了一处墓地。唐大中五年(851),裘甫与裘播、裘周两位兄长一同,从剡县裘村岭扶父亲裘积灵柩东来,葬父于奉化县鄞阳乡大明堂。葬毕,裘播、裘周旋返剡县故里;裘甫在此守孝三年,期满也返还剡县。 鄞阳何地?唐代,奉化十九乡之一鄞阳乡,即今裘村、松岙两镇的北侧及莼湖镇东侧,因地处赤堇山(今银山岗)之南而得名。直到宋景德三年(1006),鄞阳乡归属到奉化八乡之一忠义乡。裘甫葬父的鄞阳乡大明堂,就在今裘村大通桥附近。事实上,“鄞阳”这个唐代古地名,到清末民初还有遗存。当今裘村聚居区西部的峻壁溪、东部的卢溪,在村南交汇成一条江流,一直称鄞阳江,只是到当代才出现一个便称,叫翔鹤潭江。 再回头说唐朝当年。大中十一年(857),裘甫带领裘村岭村裘家盐帮463户盐贩,暂迁到鄞阳乡大明堂附近建立村寨。“在户籍簿上,他们都姓裘。”(日本上田信教授著作《地域的履历——浙江省奉化县忠义乡》)裘村的盐贩们,昼伏夜行于象山港两岸各盐场与剡县之间,冒着生命危险赚钱活命。 唐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末,除夕将临,裘家盐帮与象山县衙遭遇,县衙缉拿了部分盐贩。于是,裘甫索性召集数百位裘家盐帮兄弟,一举攻克了县城。浙东为之震动,苦难深重的浙东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 历史终于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答案:裘甫他们象山首义,并非有计划越山涉海从剡县来象山,因为那时的剡县裘村岭裘氏,已经迁居奉化裘村近三年之久了;他们是从裘村新寨出发贩私盐,情急之下,揭竿而起。 大中十四年(860)正月,裘甫屡败明州城的官兵,进逼剡县,“众至数千人”。二月,起义军与官兵大战于三溪(今嵊州西南)。起义军中有许多都是三溪两岸的剡县人,官兵大败,三将皆死。三月攻入奉化,又占领多个浙东县城。起义军声势大振,很快发展到三万多人。裘甫乘机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立号“罗平”,铸印“太平”。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一时声震中原,使唐懿宗“每以越盗为忧”。于是决定启用王式,替代“懦怯”的浙东观察使郑祗德。王式兵分两路,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对裘甫起义军进行攻城拔寨,合力围攻。 五月,起义军退入奉化西部剡源一带,雪窦寺成为战场,第一次毁于战火。六月,裘甫在剡城被围,艰难守城。有一天半夜,起义军出城突围,裘甫副将被俘杀,裘甫被王式的参兵楼茂郏生擒。 楼茂郏为奉化楼隘村楼氏的始祖,而裘甫则是裘村始祖,两村又相近,这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历史往事,实让当今两村的后裔慨叹不已。 八月,裘甫就义于都城长安东市,是年67岁。这次起义中,还有122位裘村盐帮即裘甫宗人为此捐身。 裘甫起义失败后,裘甫四个儿子,四散隐居。大、次、三子远迁到福建、江西、天台诸地,第四子裘诚忠,则在大中十四年(860)秋,隐居到祖父裘积墓地所在、父亲曾在此守孝贩盐的今裘村北部,改称“求”姓,垦种发族。后世裘氏称这块聚居区为“上裘村”。 裘诚忠还在大明堂之北白岩山下甲岙岙口,为父亲裘甫修筑了一座衣冠冢。对此,明《慈溪横山裘氏宗谱》有记载:“十三年甫决计发兵,公发病卒葬白岩山下。”只是掩盖了裘甫被捕为官府所杀的史实。唐乾符二年(875),裘诚忠特在裘甫墓旁建福庆院纪念。宋代福庆院改称离相院,明初起称离相教寺,至今遗址尚能辨认。裘甫墓(全公墓),被后世裘村裘氏尊崇为始祖之墓。 山海相间的裘村,北越道成岭经古镇横溪抵宁波,南隔象山港与象山西周镇相望,自古有“上通宁波府,下达象山县”之说。唐宋元时期,当今裘村东部为卢氏所居,卢溪自北向南流经,村称卢村。元代起,裘甫、裘诚忠一脉的裘氏,从唐宋时期的“上裘村”南迁两三里到今址建村,“人丁兴旺,族大而昌”。至明初的洪武二年(1369),奉化县忠义乡卢村改称裘村,此为“裘村”村名之始。 裘村裘氏的排行,开首是“全忠致言玉”,裘村始祖裘甫为“全”字辈,谱名裘全,二世祖为“忠”字辈,谱名裘诚忠。历经1100余年传承,裘村裘氏已传之四十余代,已经有后裔使用“大中之道传”,恰与千余年前唐大中年间始祖在此发族的历史相呼应。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