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病缠上孩子 该醒悟的是成人

    罗志华

    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教授及其团队发布《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引发社会对我国儿童慢性病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1985年至2014年,我国7至18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1.3%增长到19.4%,面对19年间增长近15倍的儿童肥胖人群,以及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骨密度不足等“成人慢性病”过早于儿童期发生的趋势,从儿童期防控“成人慢性病”已刻不容缓。9月25日《光明日报》

    患病的虽是孩子,但应该为此担责的,是孩子的监护人。从观念上看,物质匮乏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老一辈对此仍保持着痛彻心扉的记忆,由物质匮乏导致的饮食观念,仍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社会。观念是可以代际相传的,且共同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惯性,“有吃是福”“能吃就好”“肥胖是福态”等,这类物质匮乏年代相对正确的观念,仍然广泛存在。但食品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身材矮小,早已让位于食品过剩导致的慢性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食品观念与健康理念却没有随之转变,孩子受害就在所难免。

    从行为上看,不忍孩子冻着饿着,担心孩子伤着累着,是普遍现象。说穿了,就是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更为糟糕的是,不少孩子虽已罹患慢性病,但因家长警惕性不高而浑然不觉,近年来儿童隐性高血压日益多见,就是最直接的例证。即使明知孩子患病,尚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自愈的家长也不少。但事实是,慢性病一旦缠身、终身相伴的可能性较大。要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家长必须从现在开始,纠正自己和孩子的诸多不良行为。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历经时间检验的民间俗语,自有其深刻的道理。对物质匮乏年代仍然保持记忆的我们,理应主动摒弃已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找回正确的饮食观和健康观,并痛下决心,放手让孩子在运动中摔打磕碰,用皮外伤替换慢性病,惟如此,孩子才不会被成人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所耽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