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喜迎十九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大风、海雾“赛跑”,为港口经济“提效”

气象服务中心派人驻点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为港区提供及时的专业服务。记者 崔引 摄

    大风、海雾、暴雨、雷电、台风……任何一种灾害性天气都有可能给宁波舟山港——这个中国深水泊位最多、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的航道通行和港口作业带来严重影响。

    近几年来,我市气象部门设计、规划了针对港口的专业气象预警指标以及重大影响天气下的联动防御机制,并通过定制式的港区专业服务手机APP和港口专业服务网页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精准信息传递出去,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港区的作业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虞南

    我的获得感  气象保障越来越精准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调度中心 连胜

    见到宁波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部的陆鋆走进调度中心,连胜立马问了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国庆期间会不会有台风啊?”

    “不会有的。”

    “那就太好了。”

    根据海事部门规定,当出现7级风或阵风8级时,就需要对码头采取交通管制。当出现海雾时,能见度降到1500米时就要“报警”,而港口所属的虾峙航道、螺头水道、金塘大桥等水域,因能见度不高出现交通管制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出现大风、海雾,分分钟都可能导致停航、船只离泊、港口暂停作业,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安全问题也让人一直牵肠挂肚。”连胜说。

    连胜回忆,10多年前,港口和气象部门就已经开展合作,但当时的合作很“粗放”,简单来说,港口调度用到的气象信息与公众看到的沿海天气预报,并没有太大区别。

    如今,在调度中心的电脑画面上,“宁波市港口气象服务平台”不仅提供实时监测数据,还可提供预报预警、数值预报、台风路径等多项功能。同时,根据不同服务受众,平台还可以分为港口公共服务版和专业用户定制服务版。

    “气象保障越来越精准”是近两年来,连胜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有一次,运输天然气的轮船遭遇强冷空气大风,无论是海事部门、港口,还是船公司,都有一种‘命悬一线’的感觉。”连胜回忆,为了应对这次突发状况,气象服务中专业气象服务部成立了专业小组,对港口风力进行加密的气象监测服务,目的只有一个:随时监测,一旦风力减小,满足船舶进港标准,立马恢复通航。

    根据专业小组的预测,第二天12点左右,海上的风力会减小到阵风7级,14点左右,港口的风力会减小到阵风6级。

    “当船舶行驶到虾峙门航道时,风力确实减小到5-6级,阵风7级,达到整体安全通航的标准。”连胜说。

    最关键的,就要看14点,码头的风力是否也能如预测的那样减小到阵风6级。连胜说,当时他的心情是既激动又紧张,盼着风真的能准时减弱,但又有些惴惴不安:当时距离14点还差半个小时,“老天爷”真的会那么听话吗?

    “结果?当然是让大家都很高兴的。看着船缓缓开进港口,明显感觉到大家紧绷的神经都放松了。”连胜说,也正是这次堪称惊心动魄的经历,让他对港口气象服务充满了信心。

    一组数据

    宁波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2016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156万标准箱,稳居全球四强。

    对一个港口的发展而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航道通行和港区作业的安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来自海事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上交通管制90%以上是沿海恶劣天气造成的。以2015年的统计为例,共实施水上交通管制134次,其中因大雾管制81次,大风(台风)管制53次,累计管制1433小时,加起来近60天。这对于一个常年不冻、码头全年可作业天数达350天以上的港口来说,无疑是“致命伤”。

    2015年业务体制改革以来,通过集约港口气象业务和服务系统,市气象局下属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宁波港口气象中心这个窗口,专门负责港口气象服务的制作、发布和服务。

    经过近两年运行,港口气象精细化服务已初见成效:可提供3小时(10分钟间隔)、24小时(1小时间隔)港区和海区气温、降水、风力、风向、能见度、湿度、强对流监测数据;港区和海区的0-2小时的逐6分钟短时临近预报雷暴监测数据;港区和海区的0-48小时的逐3小时风、能见度、降水、气温等预报服务,24小时近海海浪预报;0-48小时的逐3小时风力客观订正预报。同时,还在港口气象中心设立24小时专家值班岗,专职负责分港区大风、能见度预报,以及提供各种港口天气咨询服务。

    部门之言  我们的目标是预报员能够胜任“调度员”的角色

    宁波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服务部主任 郑铮

    港口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让人欢欣鼓舞,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为宁波舟山港提供更为精准、及时、有效的港航气象信息服务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同码头对灾害性天气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像液化气码头,很怕遇到雷电、高温,但集装箱码头就不怎么“在乎”它。而像雷暴这样的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不见得会影响整个港区。因此,只有找准用户的“痛点”,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花了近两年时间去做前期调研,走访宁波舟山港所有的码头,还多次跟一线工人座谈的原因,因为他们最了解灾害性天气会给港口作业带来哪些不便。

    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宁波舟山港需求的气象服务新模式,主要体现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系统建设的集约化、预报产品的精细化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

    当然,港口专业气象服务的探索之路仍需砥砺前行。对于我们来说,今后希望能够更加密切和港口各个生产单位的联系,深入了解港口作业的方方面面,以此“倒逼”我们“苦练内功”。当我们的预报员能够胜任“调度员”的角色,气象保障才算是完全“助力”港口经济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