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明志,1972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秀屿。中国寿山石雕刻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等,被誉为“石壶雕刻第一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曾应邀赴巴西圣保罗、美国纽约及旧金山等地举办个人石壶雕刻作品展。 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大呆”是陈明志给自己的石壶创作工作室取的名字,他说话一句一顿的,带有明显的闽南口音,很像他雕刻的时候需要的精准度和力度。从1990年第一次尝试做石壶,他已经坚持了将近30年,“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他的目标。日前,他的作品在宁波展出,各种石壶让人惊艳,受到石雕爱好者的赞誉。 从木雕到石雕 陈明志出生于福建莆田秀屿,因为自小家境贫寒,中学没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福建莆田自古就是木雕之乡,他自小就耳濡目染,见惯了身边人从事这个行当,自小就对此有兴趣,后由亲戚介绍开始拜师学习木雕。那年是1985年,他才15岁。 和所有的学徒一样,陈明志从“小工”做起,以敲木雕件的“粗坯”锻炼基本功。做木雕需要花鸟虫鱼甚至人物的绘画基本功,好学的陈明志除了跟着师傅认真学习实际操作,最喜欢的是看书。学徒工的工钱特别少,一次父亲给陈明志5元零花钱,他用这些零花钱,又向同事借了4毛,买了一套山水人物花鸟的画册《马驰画宝》。 3年的木雕学习使陈明志打下了扎实的雕刻技艺基本功,他能够独立完成木雕装饰花边一类的精雕细活了。那本白描的绘画书也已被他翻得稀烂,他知道自己知识少,练手艺不能光下死功夫,于是经常去图书馆找有关的书籍,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学徒工满的几个月后,他就作为“师傅”被请到福州去做石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需求大量石头质地的实用生活用品,比如香炉、花瓶、笔筒、笔洗、烛台、茶壶等,福建成了主要加工地,用料也主要是地产的寿宁石。雕这些东西比木雕赚钱多,石头也比木头好雕,许多人顺势转行。 从木雕入手,陈明志因为有造型能力,做起石雕触类旁通。那时基本上是按客户图片、画稿或实物样要求做东西,陈明志接的首件“活”是个笔筒,在筒外高浮雕松竹梅,古香古色挺优雅,马上就卖了出去。由于陈明志做的活总是又快又好,他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500元,当时做木雕的师傅也被请到了这个厂里,都没有陈明志做得快。 石壶制作考验功力 一次,一个台湾人拿着紫砂壶要求照样子雕刻石头茶壶,这种壶看似简单,但很考验制作者的功力。其线条、质地和结构都要达到完美统一,更要有形、神、气的表现,成品的质量要求很高。 当时厂里上百人都尝试过雕刻石壶,但是真正让客人满意的很少,因为大家都没有雕刻石壶的经验。陈明志先去翻阅了紫砂壶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反复研究石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等在整个壶身比例中点线面的过渡和转折,怎样才可以做得清晰、流畅,怎样还能同时表现出石壶的雅逸风韵之气。因为紫砂壶雕刻向来融合中国文学、书画和金石艺术为一体,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寓意、言志的明显人文特点。 陈明志雕刻的第一个石壶就得到了台湾客人的肯定,客人除了寿宁石还拿来质地更好的寿山石来委托雕壶。不过他并没有满足,他边做边琢磨,历史上有玉石雕刻的壶,不过壶壁很厚,造型单一,和真正的紫砂壶不能比。石壶应该发挥传统石雕“相石”的优势,根据石头的材质、色彩来设计造型,并体现其独特的意境,使石壶具有更强的视觉审美。 “大呆”工作室的由来 1991年,陈明志成立了自己的“大呆石壶创作室”。说到“大呆”这个名字,陈明志憨憨地笑着解释道,“因为我这个人用朋友和客户的话说比较‘呆’”。不断实践使他的创作水平和雕刻技艺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几乎他所有的壶都被台湾客人包揽了。但是他不甘于此,还经常自己购进寿山、巴林石,尝试创作一些新的造型和装饰作品。 2000年,他开始拿自己的作品去参加一些石头雕刻艺术展。第一次他带着“生态系列壶”和“秋韵对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没想到分别获得了银奖和金奖,并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两个壶都采用寿山石为原料,并巧妙地利用寿山石的巧色分明,壶身上设计雕刻了花草、虫鱼鸟等,淋漓精致地展现了石雕的美丽,并在造型设计和线条图案上超越了古人做的玉壶。 从此以后,陈明志几乎每次参展都会得奖。由于陈明志的石壶做得好,台湾客人跟他约定,要收购他所有的壶。特别是连连得奖了之后,很多客人慕名找上门来,愿意出几倍甚至十多倍的价格收购他的壶,可是陈明志还是遵守约定,坚持以原价卖给原来的台湾客人。 一位来自德国的收藏家叫彼得,他看到陈明志雕的石壶非常喜欢,专门跑到福州来见他,并一再要求购买。当得知陈明志因为信守约定而无法卖给自己时,彼得非常感慨地说:“你改变了我对中国人的印象。”这使他更加欣赏陈明志的为人,也更坚定了收藏他作品的决心。碰壁后的彼得坚持每年都来中国看望陈明志,还给他带来一些艺术书籍。 第三年,他们才有了生意的往来,彼得邀请陈明志去巴西和美国等国家展出,并安排他去看各种展览,让翻译给他介绍具体的情况,给他上“艺术课”。彼得对艺术精辟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对陈明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创作思想,提升了艺术品味。陈明志很感恩地说:“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增长了我的见识,特别是促进了我对艺术探索的精神,而且不局限于中国艺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好朋友,和家人一样。” 盈寸小壶意趣深远 如今,号称“石壶”第一人的陈明志更是博采紫砂陶艺、篆刻、书画等作品的优点,在石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溶入木雕技艺的精髓,形成自己的石壶雕刻风格。他善于利用寿山石的天然巧色,所创作的石壶作品造型多变、线条流畅,壶体轻、薄、剔透,巧色分明,真正做到“观赏与实用”、“美感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如“寻亲记壶”造型近似鹅卵石,曲线优美,收放有度。壶体淡黄白的色彩如晚霞中泛着金光的潺潺流水,水草随波舞动,蝌蚪成群游向寻亲之地,游向亲情、母爱……整把壶造型、材质、色彩以及所表达的故事,从内到外完美和谐,一把盈寸小壶充满大自然的悠然意趣和勃勃生机。 陈明志说:“做石壶最难的还是内部的打磨,壶壁厚度不超过3毫米左右,这种薄胎技术需要很有功底的镂空雕才可以做得到,特别是只能从很小的壶口掏空整把壶,要均匀地完成壶壁,全凭手感和经验。做一个壶大概需要10斤左右的原料,如果最后一道工序——壶壁打磨没有做好,那就可能会前功尽弃。” 陈明志雕壶作品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传统印钮雕刻艺术运用到壶钮造型上。作品“暖巢壶”钮上雕刻了5只嗷嗷待哺的小鸟,齐齐张嘴等待妈妈喂食。巴林石通透水嫩的材质让新生小鸟的体态分外逼真。壶口装饰了表示鸟巢的草枝纹饰,柔和曲软,温馨舒适。此时虽然没有妈妈的出现,但却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说不尽的亲情……这个雕钮无疑是整把壶的画龙点睛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