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系晚报

    □许金达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则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短小精悍,可以见缝插针地读完。自从《宁波晚报》1995年创刊后,我就开始关注它副刊上的作品。那些作品,有的清新空灵,如王维的田园诗;有的含蓄隽永,像梵高的印象画,使我惊叹,使我遐想。因为那里面的许多作品所描述的都是我所熟悉的风情和风物,读来倍感亲切,从而引发了我心灵的久久共鸣。最使我肃然起敬的是,夏真、赵淑萍、寒石等本土作家在滚滚红尘中甘守寂寞,在这块土地默默笔耕,营造着自己的净土,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娓娓道来。那时,当我读完那些文章,常常有一种向《宁波晚报》副刊投稿的冲动,但又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材料:“算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时光老人迈着他蹒跚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走着,转眼间到了2005年。我觉得那一年是我的人生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冥冥之中那只无形的手把我和《宁波晚报》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的起因,应该说跟我母亲有关。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而不幸的女性。从我10岁那年春天父亲患癌症不幸去世后,母亲就以羸弱的身体挑起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养育我和弟弟。那时,有什么好吃的她总是留给我和弟弟吃;晚上,当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昏暗的15瓦的电灯下,缝补我们穿破的衣服。渐渐地,我们终于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并相继成家,而母亲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渐渐变得不能自理。

    那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陪母亲吃饭,看着母亲苍老的脸庞,童年的一幕幕场景不禁纷至沓来,于是我提笔写下了《陪母亲吃饭》。星期天,我把文章的打印稿放进信封,然后骑着自行车来到离家五里远的镇上邮局,郑重其事地把信封塞进邮箱。令我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的2005年5月12日,我在《宁波晚报》的副刊上看到了自己变成铅字的文章,我情不自禁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

    《陪母亲吃饭》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从此以后,我常常向《宁波晚报》副刊投稿,也就常常有文章发表在副刊上。那些文章中,有我对人生感悟的《心存善念》《学会洒脱》;有描写我童年生活的《夏天的记忆》《母亲离家的日子》;有叙述我与学生真挚情感的《真情的回报》;有反映浓浓亲情的《舅舅与菜瓜》等。

    光阴荏苒,十几年后的今天,当已经是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的我,频频地在报刊上见到自己变成铅字的文章的时候,当我屡次站在颁奖台上领奖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宁波晚报》,正是因为二十多年来她的一路陪伴,才使我的脚步变得如此充实、坚定,我的生命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