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湖边上听秋雨

    □姚  远

    我去月湖时,正是一个雨天的傍晚,天色渐暗,绵绵秋雨中,湖面泛起无数的涟漪。安静的时光里,沉淀在千年月湖的诗意,也渐渐浮出水面。

    月湖始凿于唐贞观年间,四明山下两条河流汇成了月湖水,湖面圆处象满月,曲处似一弯眉月,故称月湖。宁波之有月湖,何其幸哉!千年月湖千年诗意,自从晚唐五代起,月湖边就有文人结社吟诗,历代灿若星辰的诗社为宁波古代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撑伞独行月湖边,淅淅沥沥的秋雨落在伞面上,也落在空旷的湖面上。沿着共青路,视线越过宽阔的湖面,可以望见月湖花屿之上的枕湖吟舍,即袁宅,也就是今天的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古宅西侧曾经临水的粉墙黛瓦,如今已隐于月湖景区改造时新增建的廊榭之后。宁波晚清文化名人姚燮在《复庄骈俪文榷》卷八《叶仲兰文学诔》中对枕湖吟舍作过这样记述:“君有别业在郡城月湖之东,曰枕湖吟舍。墙粉拭而素拓,檐竹庖而绿深。迓六邑士之能诗者结吟社,月以三集。”

    枕湖吟舍是慈溪鸣鹤人叶炜建于清道光年间,大约为1821年。后属南宋“甬上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的后裔、咸丰年间官居道台的袁仰周所有。

    叶仲兰,叶炜次子,出生于1804年,名元阶,字心水,号赤菫山人,著有《赤菫遗稿》六卷。叶元阶性喜交游,爱山水,家学渊源,平素爱诗如命,游踪所到处,常与诸名士联艺赋诗。董沛《四明清诗略》有记:“仲兰家世富盛,而性情高雅,不染豪华习气,生平一意为诗。”

    叶元阶与姚燮相识弱冠之龄,之后“同研席者”十年,交往十六年,他们的友情之深笃可比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高山流水。1839年春天,叶元阶以钱物相赠,助姚燮进京赴试,他们在宁波南河依依辞别。这年腊月十八,叶元阶因病离世。时姚燮还在京城,闻此噩耗,伤心欲绝,他当即写下《叶仲兰文学诔》一文,“昔别仲兰,南河之涯”,与至友仲兰甬城南河一别仿佛还在眼前,此去一别,今生永不能相见,曾经亲如手足,如今已天人远隔……

    姚燮,出生于1805年,字梅伯,号复庄,又号浣西迁客,宁波晚清文化名人。高祖自诸暨浣西姚公埠迁宁波镇海。道光时举人,善诗、词、曲、骈文,又长于绘画,尤善人物、梅花,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全才。姚燮19岁时从镇海城内迁往老家姚家斗(现属北仑),因生活所迫,曾为村中蒙师。倾心好客的诗友叶元阶邀其至家,于慈溪鸣鹤咏史赋诗。后姚燮又长期寓居月湖畔的枕湖吟舍里的揽碧轩,并在诗文中多次写到。

    枕湖吟舍位于月湖的花屿,占地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正厅、左右厢房、偏房等。原大门朝西,今天临湖西侧原大门已关闭,游客参观宁波茶文化博物馆都是从朝南的边门进入。边门前有砚池两座,当地人俗称双眼池。据说从前月湖水干涸后,这双眼池仍旧蓄水满满,不受影响。双眼池前曾有精美石牌坊一座,现已不复存在。月洞门额上题“竹庐”两字,里面有高兀的马头墙、重檐硬山式屋面和饰有车木栏杆的大厅等。

    叶元阶、姚燮、厉志和孙家谷等十多人中,以姚燮年龄为最小,却最有才华,《诗评》评之曰:“枕湖吟社同辈十余人,惟梅伯年独少。尔时诗文已自树一织。”“挟艺以游甬东者,亦必造其所”,姚燮文友蒋宝龄于《墨林今话》卷十六中记载了当年枕湖吟社成为浙东诗人的盛会。姚燮的诗友孙家谷、叶元阶和厉志先后辞世,姚燮有次经过枕湖吟舍触景伤情、悲痛之极,写下了《过揽碧轩悼叶文学元阶并吊孙明府家谷厉山人志两先生即寄枕湖社同社诸公得长歌六十句》一诗,追忆当年枕湖吟社的盛况:“斜阳此日军门角,明月当年画舸箫。社中十五人同调,年二十四吾最少。一年三十六社集,各抱心机织天妙。”枕湖吟舍自叶云阶病逝后,遭遇鸦片战争战火的波及,“多怜华屋毁兵燹,此屋不毁今栖谁……春樽酒尽春魂飘,隔楼春山如怨髫……”往昔如梦,世事沧桑,至友纷纷离世,姚燮感慨万千,“此生此乐乐不再,独行独悲悲以慨。”独留自己飘零尘世,姚燮内心的伤感不是吾辈能感受万分之一……“年年西风鸣促织,西风九度主三易……客来何为几嘈叱,视我曾无颜面识……出门看湖无恙流,舟子相逢多白头。”岁月飘泊罹乱,人事皆非,欲语泪先流!姚燮尽管内心悲痛欲绝,仍能直面现实的惨淡,他在诗末发出坚强之音:“谓我意气独凌厉,向天狂啸挥吴钩。”

    当我走近当年的枕湖吟舍,清寂的秋雨里,我仿佛看到一百八十多年前这些诗人们或临窗凭栏,或泛舟游湖,或击节吟唱,或切磋诗艺……

    穿过双眼池,迈入竹树掩映的袁宅边门,当门就能看见即将凋零的盆栽荷花,绿中泛黄的荷叶映衬着那堵高高的白墙,绵绵秋雨落在荷叶上,颇有唐人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自从枕湖吟舍为袁仰周所有之后,是经过多次修复的。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除了重新修筑门前两座砚池,整幢建筑也按原样进行修葺。穿过四方的天井,进入幽深的大厅,望见大厅正上方挂一匾额,上书:枕湖草堂。这是当年姚燮寓居枕湖吟舍时,为其居处的命名。可惜姚燮手书的那块匾额已经不在了。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知我是第二次造访此地,并在了解我的来意后,热心地为我开了方便之门,使我得以绕过大厅,继续参观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宅。高耸的马头墙,幽深的庭院,堂壁上的深苔,墙角里栽着的竹树……这一切都在这场淅沥秋雨里静默着,时光凝固在暮雨潇潇的黄昏……如果回到一百八十多年前枕湖吟舍里文人墨客集会的日子,此时他们该掌灯吟诗了吧?“八月七日夜集月湖揽碧庄,凤炉热檀,羊灯围蜡。深红侍坐,浅翠上衣。愁乐并交,笑言相错,不知东方之既白也……”姚燮在《疏影楼词》中如是描述八月七日夜那次诗社集会的情景。

    当我走出高墙深宅的大门,回望暮雨里临水的枕湖吟舍,我发现历史的旧时光里,这些湖畔诗人特别可爱可敬可叹,他们的人生虽然遭罹苦难,但因为生命里有诗歌相伴,因此显得特别生动,特别丰盈,也特别有诗意。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编读互动

    编辑同志:

    读了晚报10月1日刊登的胡白水先生的《镇师校址变迁(上)》一文,据我了解的情况,认为作者关于“伴云居已经淹没在瑞岩寺水库底下”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伴云居没有淹没在水库中。据北仑林场老职工回忆,其房子当年在台风中倒塌后,建材被拆去建镇海县招待所了。目前伴云居遗址还在,乱石残墙和石拱桥尚存;遗留的土地成为岭下村民的花卉种植田。烦请编辑同志把此信息转告胡白水先生,以便核实订正。

    北仑读者:胡嘉翔   2017.10.2.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