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颐 “美,由‘羊’和正面直立的人形‘大’组成,是一个戴羊面具祭天舞者的形象,这个健壮、真诚、与神相通的人,是代表美的,大而舒展、匀称,也是美的特征。”这是浦寅新书《画说汉字》里的一段话。 在这段话的右侧页面,展示了浦寅有关“美”的画作。“美”这个甲骨文字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左边是古人祭天仪式的简介,右上方书写英国诗人济慈的名诗:“美中第一的人,应是力强中第一的人,这是永远的法则。”除了汉译,还写了英文原句。右下方配图,是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的临摹。这幅作品画面简洁,但内容丰富,不仅给“美”作了释义,而且传达了美的理念。 这个例子,很能体现浦寅叙述汉字创意的特色。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式,是甲骨文,它保留了很多的图画特征,本身就是具象又抽象的艺术。商周出土的许多文物,都有牛、羊头形的青铜雕饰,既反映了远古的图腾信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理解。先秦的许多典籍,都有类似“羊大为美”、“味甘为美”的说法。这些说法意味着,美最初与感官的愉悦有关,后来渐渐上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体悟。浦寅抓住了“美”的内核,投射在他的艺术创作上,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之美。 知识和阅历真的很重要。对浦寅来说,他的经历就不简单。央视的《艺术人生》、《第十演播室》,知名度很高,总策划人就是浦寅;他还担任过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等艺术类、访谈类节目的策划和文化评论。换句话说,浦寅的艺术素养好,熟谙艺术传播形式,懂得如何抓住当代人的接受心理。浦寅的视频节目《老浦识字》火爆之后,还在联合国相关机构举办了为期15天的《画说汉字》象形文字展览。 大概因创作需要时间,《画说汉字》涉及到的汉字数量有点少,约略百余,分成六个部分,包括:象形字、会意字、主题字组、叠加字、十二生肖、吉祥字。 《说文解字》云:“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就是指依据物体的自然形态,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天、地、人、大、男、女、子……象形字摹写实物,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日月旦暮,山水鱼鸟,莫不如此。比如“女”字,浦寅说,这是一个端庄跪坐的女人形体。不过,“男”是象形字吗?浦寅说,“男”是“用工具耕田”。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的《辞海》里条目解释:“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组合成一个新汉字。”如此看来,“男”应当是会意字而非象形字。 说到主题字组,我想起廖文豪的《汉字树》系列,围绕一个主题字,仿佛一树树盛开的汉字繁花,也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汉字解说方式。“叠加字”揭示“木、林、森”这样的组字的出现,是汉字造字的一种特殊现象。至于“吉祥字”和“十二生肖”,我觉得,在喜庆的节假日里,没有人不喜欢它们来增加气氛吧。 自媒体时代,传播的门槛趋近于零,谁都可以像浦寅一样,自己录制视频,渠道的多样化和群体中的扩散接近于无限,但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关键是,不仅要有吸引人的元素,还要有持久的生命力。《画说汉字》,不是《尔雅》,不是《澄衷堂字课》,更不是《新华字典》,它担负的文字释义功能很有限。浦寅的解释算不上周密,但他的方法确实有魅力,杂糅了造字、书法、绘画、民俗和当代的视觉艺术,在新的语境和氛围里,让古老的事物呈现出“潮”的气质。 (《画说汉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