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宁波晚报青少年视力提升中心暨小记者职业体验基地授牌仪式在解放南路65号阳光大厦5楼举行。该中心由宁波晚报社和永康智能降度镜联合成立。20名宁波晚报小记者和他们的家长出席了当天的授牌仪式。 我市少年儿童近视高发、早发 去年,鄞州区一项针对22所幼儿园3214名小朋友的视力调查显示,约5%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此外,还有1611人有大于100度的散光。另一项针对鄞州区一所小学224名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视力调查显示,一年级视力不良21人,占18.7%;二年级视力不良25人,占22.3%,其中9人为新发。初中、高中的情况就更加严峻。最新数据显示,我市中考生近视率过半,高考生近视率近90%。不少孩子的梦想因为视力问题而难以实现。 “家长们为此忧心忡忡,却不知道怎么办。宁波晚报联合永康智能降度镜成立青少年视力提升中心,旨在通过宁波晚报的品牌影响力,传播爱眼护眼知识和视力不良的有效干预方法,全面保障青少年用眼健康,提升青少年视力水平,让孩子们成功降度甚至摘镜。”宁波晚报小记者相关负责人王景波表示。 纠正认知,才能成功降度 参与当天授牌仪式的小记者中不乏降度、摘镜小明星。栎木小学四年级学生倪婷钰就是其中一个。妈妈徐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是二年级下半学期发现近视的,左右眼分别为100度和125度。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小婷钰的左右眼度数分别增加到225度和275度,把父母急坏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母女一起开展了降度攻艰战。每天佩戴降度镜,做三四小时的视功能训练,半小时的压疗器练习,15到20分钟的小视标练习,同时服用叶黄素。两个月下来,双眼合计降度75度,其中散光25度,近视50度。 其实,比起课业压力,家长们的认知误区更伤孩子们的视力。宁波晚报青少年视力提升中心主任李辉表示,家长们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3个:一是预防意识薄弱,“等我孩子近视了再来找你们”,这是不少家长的想法,事实上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二是轻度近视不重视,有的孩子视力已经降到0.5、0.6,家长却认为“还好”“还早”;三是在治疗上忽冷忽热,一开始特别积极,几天没看到效果又轻易放弃,要知道近视不是一天形成,矫正近视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 李辉建议,孩子还没近视的,家长要做好预防,已经近视的,要积极求治。平日里,要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用眼45分钟后要放松一下。饮食上,少吃洋快餐、甜食。每学期带孩子上医院查一查视力。父母双方或一方有600度以上高度近视的,视力检查应缩短到每3个月一次。 两大福利帮助宁波的孩子提升视力 为庆祝宁波晚报青少年视力提升中心的成立,即日起,广大宁波晚报小记者可凭小记者证到解放南路65号阳光大厦5楼免费检测视力并进行4次视功能训练(需预约)。 当天,宁波晚报弱视关爱救助中心同时成立。即日起至11月10日,中心将为30名弱视儿童提供特别救助。其中对12周岁以下轻度弱视儿童(0.6—0.8度),中心将提供免费救助机会,中度和重度弱视儿童也将享受特别救助补贴。有需要的市民可来人来电报名咨询。 记者 童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