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人亚的后辈在收集张人亚的资料。记者 崔引 摄 |
昨日,本报以《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为题,对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北仑霞浦人张人亚的革命经历、后人对他的追忆以及家乡人对他精神的传承进行了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报微信发出稿件后,点击量很快过万。作为张人亚家乡的媒体,下一步,本报将和相关单位一起,挖掘更多张人亚的故事。挖掘好他的先进事迹,传承好他的革命精神,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总书记之问最好的应答。 少年时赴上海银楼当学徒,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入党,曾带领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当过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近几年,北仑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办和霞浦街道等单位成立“张人亚红色文化品牌打造”项目小组,不断想方设法收集和张人亚相关的资料,挖掘张人亚的相关故事,张人亚的亲属也不断提供线索,张人亚的生平事迹已经从原先薄薄的半页纸变成如今厚厚的一叠,但由于他逝世较早,革命生涯中不少经历仍没能收集到。 比如,张人亚将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交到他父亲张爵谦手里拜托他“代为保管”,张爵谦如何让放在衣冠冢里的文件和书刊历久弥新,丝毫未被损坏? 比如,据已有资料记载,张人亚曾与一名叫顾月娥的女子结婚,只是顾月娥年轻时就去世了。关于顾月娥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在和张人亚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又是如何当好“贤内助”的? 比如,参加革命期间,张人亚曾奉调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至1925年夏“五卅惨案”后回国。在苏联期间,他又学了些什么,对他回国后的革命工作有何帮助? 比如,1929年,张人亚曾赴中共安徽临时省委驻地芜湖,当了一名看起来很阔绰的“金铺老板”,他“转行”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当“金铺老板”期间,又有哪些事发生在他身上? 比如,1931年底张人亚离开芜湖,转道上海赶赴江西瑞金,随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他在任上所做的工作,对革命宣传工作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还有最重要,也是一直以来最牵动人心的,张人亚在由江西瑞金赴福建长汀途中,究竟在何处病逝?安葬在何处?而他这一路风雨兼程,又遭遇了哪些困难? …… 每一个问号,都代表着后人的一份牵挂。尽管张人亚逝世已经85年了,但时间在带走很多痕迹的同时,也一定会留下些什么,在张人亚曾经工作、学习和战斗过的上海、安徽芜湖、江西瑞金,甚至苏联,都一定还会有一些遗迹,在宁波、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也一定有人还保存着一些和张人亚有关的资料,这资料,可能是一份家书,也可能是一张早年的值班记录。 今年,是张人亚诞辰119周年,张人亚的家乡人民想和时间赛跑,赶在岁月将张人亚留下的“足迹”完全冲刷走之前,尽可能多地梳理、还原一个更为丰满的张人亚,用他的先进事迹激励后人。作为张人亚家乡的媒体,本报想请那些对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或当时相关历史背景有了解的人,来跟我们说说他的故事。如果您掌握和张人亚相关的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可打电话至87777777,也可发电子邮件至yjy@cnnb.com.cn,让我们一起整理好他的先进事迹,传承好他的革命精神。 为了便于大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线索,本报将已经掌握的张人亚简历后附: 1898年5月,出生于今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 1913年,赴上海银楼当学徒。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9月,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 1923年7月,接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4年10月,奉调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5年8月,任中共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书记。 1927年初,任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筹办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 1928年7月至1929年7月,任中央秘书处内埠交通科科长。 1929年7月,赴芜湖开设金铺,为中央筹集经费、物资。 1931年6月,任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 1932年6月15日,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1932年12月23日,由瑞金赴福建长汀苏区途中,因积劳成疾,病逝。 各大媒体聚焦张人亚 网友也纷纷给他点赞 网友说:在他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本报于昨天推出三个版面对“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进行了报道,同时,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全国诸多媒体,也纷纷聚焦张人亚。 早在今年9月12日,本报就率先推出了《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报道。之后,张人亚的事迹先后被一大批媒体聚焦。 最近,总书记之问更是将媒体对张人亚的关注推向了高潮。11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以《瞻仰一大会址时,习近平问:那你说的那个人呢?》报道了总书记之问。很快,这篇报道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11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也转载了“学习小组”的这篇报道。与此同时,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官微、浙江在线网站等也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此外,山东卫视打造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中国面孔》也通过问题竞答的形式关注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用张人亚的衣冠冢守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故事。 张人亚的事迹经由全国媒体报道之后,网友纷纷点赞。尤其是张人亚和父亲张爵谦不顾小家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壮举,更是令人敬佩不已。 正如网友“以文代跃”所说:“是他们,为党史研究保留了最珍贵的资料,为党的理论精神传承护住了载体。” 人们更多感慨的是以张人亚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革命年代“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 网友“Access 诚实”说:“把有这种精神的人凝聚在一起,才造就了我们的新中国。” 网友“财神家泰”说:“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知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先烈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网友“勇者无敌”表示:“历史不容忘却,故人亦当永记。感谢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深深缅怀他们!” 来自张人亚的家乡以及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人们,纷纷表达对身边出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自豪之情。 网友“廷”说:“每天在霞浦上班,改天一定去瞻仰一下老一辈革命家(张人亚)的故居。” 网友“Extreme ways”说:“他(张人亚)还在芜湖工作过一段时间,身为芜湖人,感到骄傲。” 有网友认为,尽管张人亚逝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并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 网友“二哥”说:“党性的光辉源自坚定的信仰,向英雄致敬!” 网友“风沙”说:“信仰是指路明灯,信仰是前行动力,在张人亚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记者 石承承 杨静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