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玉民:

奇思妙构 写戏文

    名片:

    贺玉民,1957年出生,宁波草根剧作家。1993年起先后加入宁波戏剧创作中心、宁波戏剧家协会,2000年加入中国戏剧文学学会。2013年出版《浪花飞过·贺玉民剧作选》,荣获宁波市文联颁发的年度优秀戏剧作品奖。2016年创作大型话剧《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在宁波演出三场。今年创作的大型话剧《和丰纱厂》,列入鄞州区委宣传部2017年文艺精品作品。

    □记者 陈爱红

    做过海员、教师,也当过后勤管理人员、企划人员,贺玉民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职业转换,但是业余进行的戏剧创作才是他一生的最爱。没有很好的文字基础,也没有太多的创作天赋,他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创作30多年,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不仅出版了作品集,还拥有了自己的个人戏剧创作工作室。不久前,他创作的大型话剧《和丰纱厂》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首演。

    贺玉民的作品大多数与大海有关,这与他的海员经历不无关系。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杨东标曾欣然为贺玉民的剧作选题词:潮风海韵作浸润,奇思妙构写戏文。

    1大海给了他创作的养分

    1977年11月,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贺玉民被分配到了宁波港务局,从此开始了他近四年的海员生活。

    贺玉民当时所在的船只是一艘载重500吨的铁皮船,在近海往返运输水泥、钢筋和一些生活物质。海员的生活很辛苦,船行海上,打扑克牌和聊天是大部分海员的主要娱乐方式。贺玉民从小爱好文学,为了排遣海上的孤独,每次出海前他总爱到单位图书馆借几本书带到船上看。

    在海上,一艘船便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多人朝夕相处在一起,有人豪放有人质朴有人热情有人木讷,这些性格迥异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磨合,慢慢变成了船上各司其职的“螺丝钉”。在危急中,大家只有默契配合才能化险为夷。有一次,货轮在温州乐清碰到了台风,在避风港里,台风眼近在咫尺。厨房的大铁锅飞到了卫生间,凳子像麻将牌一样翻来倒去。所有的海员都穿着救生衣上岗,在船长的指挥下,经过彻夜的自救终于渡过了危险。

    在时而寂寞时而惊险的大海上,贺玉民开始写诗,出海回来后,他四处投稿,却都石沉大海。1979年10月,《宁波文艺》第五期上终于发表了贺玉民的一组组诗(三首),给了他莫大鼓舞。贺玉民说:“这段海员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极大养分,在船上我不仅读书写诗,还学会了观察各种各样性格的人,以至于后来写海员时,头脑中就会跳出各种个性化的人来。”

    1980年,贺玉民参加市工人文化宫为文学爱好者举办的一次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是省里著名的戏剧编剧胡小孩。胡小孩不仅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历程,还阐述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舞台特点。这是贺玉民第一次接触到戏剧的专业知识。

    1981年9月,贺玉民被单位确定为语文老师的培养对象,前往呼和浩特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从此告别了海员生活。

    1991年夏天,贺玉民单位的一艘船在福建沿海遇到了台风,避风的过程中,船不小心搁浅了,开始慢慢下沉。见此情景,船长下令弃船,全体船员游到不远处的一块礁石上避险,船上一共24个人,当大家登上礁石后,船长挨个点名,却发现唯独少了船上的大管轮(轮机长的助手),坚强的船长哭了……幸运的是,那位失踪的大管轮在海上漂浮了一天一夜后,被渔船救了起来。后来,贺玉民还得知了另外一位老船长的故事,这位船长在海上因为台风天回不了家,他的妻子自己上医院生下了孩子,而船长的儿子长大后也当了一名海员……海员为社会作贡献,他们的家人也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们。这些平凡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贺玉民,他决定为他们写一部话剧。他把想法告诉市工人文化宫的王理石老师,王老师曾是浙江省话剧团的专业演员,他鼓励贺玉民说:“如果写得好,我把它推荐到省话剧团去!”

    为了展示海员的奉献精神,贺玉民结合这两件真实的事情,以岸上海员家属的生活为主线展开故事,经过半个多月的打磨,剧本初稿写好,王老师看后马上向省话剧团作了推荐。1992年初,省话剧团专门邀请贺玉民去团里交流剧本,此后贺玉民多次往返于宁波和杭州,一年内改了九稿,后来这部戏被搬上了舞台。可以说,这部原名为《海之魂》的话剧点燃了贺玉民的创作激情,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

    2海岛上创作的《夜太阳》

    1994年,贺玉民创作的大型话剧《蓝蓝的海水 蓝蓝的天》获得浙江省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等举办的“改革之光”剧本征文铜奖。1995年3月到7月,省戏剧家协会出资让贺玉民和另外9位创作者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习。

    进修结束后,贺玉民与原省剧作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一起采访了全国劳模、灯塔工叶中央。叶中央一家五代坚守灯塔超百年,有三位亲人被大海夺去了生命,叶中央的故事感动了全国人民。为了写好叶中央的故事,贺玉民到叶中央工作过的白节岛上深入生活。他在岛上住了13天。岛上风大泥土少,青菜只能长到拇指长;台风期间,补给船不能来,大家就用酱油泡米饭吃。灯塔工长年累月在岛上维护灯塔的正常运作,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贺玉民在白节岛写完了厚厚一本的采访笔记,灵感触发开始在岛上创作《夜太阳》。

    《夜太阳》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白洋岛灯塔工叶长灯的妻女到岛上去看望叶长灯时不幸在海上遇难,失去亲人的叶长灯在此后的日子里仍然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守护灯塔的故事。经过多次修改,《夜太阳》1995年获得“改革之光”剧本征文的入围奖。

    2001年,贺玉民下岗了,为了生计他把大量精力投到写宣传片解说词中,以此来养家糊口。

    3《百年大桥》点燃创作激情

    因为写宣传片解说词写得有了些名气,2008年,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贺玉民,请他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宣传片撰写解说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宣传片时长10多分钟,需要文字不超过3000字,但这3000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成的。贺玉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来酝酿和准备,那时候大部分建设者已经离开了建设工地,贺玉民采访了大桥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还阅读了3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经过细心打磨,贺玉民的解说词点面结合,不仅展现了大桥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披露了不少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宣传片得到了大桥管理方的认可,也让贺玉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么多年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大戏的题材!发生在大桥建设者身上的感人故事让他不吐不快。但有了好题材不一定就能写出好剧本,多年没有写大戏的贺玉民花两个多月的时间研读了10多部优秀剧本,经过充分的准备后,《百年大桥》的剧本写得很顺手。2011年,这个剧本获得了余姚市文联的剧本征文二等奖。

    《百年大桥》再度激发了贺玉民的创作激情,随后,他又以身患白血病却自强不息的面人姑娘为原型,创作了大型音乐剧《爱心面人》。这部作品在全国征文中也获了奖。2013年3月,贺玉民将自己多年来创作过的作品重新整理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浪花飞过·贺玉民剧作选》

    2015年5月,贺玉民以俞复玲助残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微电影《梦的翅膀》,这部微电影后来获得2015宁波市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提名奖。2016年,他又创作了大型话剧《天上的星星会说话》,这部话剧在宁波演出三场,许多观众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10月21日,他创作的大型话剧《和丰纱厂》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首演。他说,他明年的创作计划已经确定,就是对《夜太阳》进行二度创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