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和护士上门为患者服务。(资料图片) |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十九大报告指出: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本报讯(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金晟) 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重点人群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达72万余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从2015年5月起,我市全面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目前共有签约家庭医生3690名。为了让契约式家庭医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我市建立了六大机制,其中家庭医生服务费用分担机制属全国领先。 今年90岁的竹老先生家住海曙高塘新村,患有多年的高血压、慢支和糖尿病。10年前,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又不想常年住在医院里,海曙区西门望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设置了家庭病床。10年来,西门望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陈铁梅每周定期上门为竹老先生服务,打针、配药。 “陈护士每个礼拜都来,很贴心。”竹老先生说,他腿脚不好,每周都要打针,一周两三次都是护士上门来打,在家能享受住院一样的医疗服务便利,可以让他安心在家养老。 从2015年5月开始,我市全面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并建立了六大机制,分别是家庭医生惠民机制、服务费用分担机制、医保差别化支付机制、常用慢性病用药协同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家庭医生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国内领先的服务费用分担机制,实行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三方为主的付费机制,强调了政府、社会、个人对维护健康的共同责任。此外,在服务模式、相关配套政策上也有多项创新。 海曙区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林平介绍,中心服务的海曙区西门街道,共有常住人口7.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为26%,目前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61%。由于采取了创新性的“医、养、护三联动”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让辖区所有的签约家庭医生人群都能得到好的健康管理。 那些病情稳定的签约人群或高危人群,在家里或通过门诊接受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是为“养”;一些病情危重或变化的,通过双向转诊转至市级医院治疗后,可收到中心的康复病房,是为“医”;部分病情稳定、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居民,可签约“家庭病床”,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是为“护”。 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宁波全市签约家庭医生共3690名。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1200多万人次,医生提供出诊服务6.9万次,有序转诊综合性医院就诊2.8万人次,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家庭医生正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维护、医疗资源调配、医药费用管理的“守门人”。 新闻背后的故事 故事1 家庭医生和家人一起 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签约家庭医生,不仅签下了一份承诺、一份责任,还让医患之间缔结了浓浓的情谊。 在海曙区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这样一段佳话:一位老人重病离世时,身边除了亲人,还有一位相处多年的签约家庭医生。 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吴斌,有600多名签约患者。家住永丰社区的沈阿婆和老伴高老先生,都是吴斌医生的签约患者。 沈阿婆80多岁了,患高血压病20多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及坐骨神经痛,腿脚不利落。高老先生将近90岁,4年前因中风留下了双侧肢体瘫痪的后遗症,一直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房间里总有股异味。因为进食困难,高老先生平时靠插着鼻饲管来维持营养。两位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不可能每天来看望老人,平时高老先生就靠老伴和请来的阿姨一起照顾。 了解到这一家的情况后,吴斌医生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这两位老人,给他们测测血压,指导他们怎么做好护理,怎么鼻饲,怎么防止褥疮等。 今年年初,一次上门看望的时候,吴斌发现高老先生病情有恶化的现象,当即进行了处理,之后定期上门监护老人的情况。又过了一个月,看到老人的病情仍有恶化的态势,吴医生判断老人可能即将离世,建议沈阿婆赶紧把在外地的子女都叫回来,让老人的最后时刻能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子女们都赶回家后的第3天,高老先生离开了人世。当时老人的身边除了家人,还有及时赶来的吴斌医生,他为老人做了最后的抢救措施。看着老人平静地离开,沈阿婆和子女都对吴医生十分感激。 故事2 八旬老太便秘 家庭病床护士上门解难题 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家庭病床服务,也是宁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家庭病床547张。 陈铁梅是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的专职护士,专门为家庭病床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十余年来,她累计出诊22570人次,行程4万余公里。相处的时间长了,不少患者都把她当自家女儿一样。 家住高塘四村的家庭病床患者张老太80多岁了,曾患脑出血,在大医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回家,签约了社区的家庭病床休养。陈铁梅每周都定期上门为老人服务,打针、送药,指导家人如何护理照料。 有一次,因为长期卧床,张老太已有四五天没有排便,腹痛、腹胀十分严重。由于不能用力解大便,用开塞露等药物又没有效果,老人痛苦难耐。护理老人的阿姨给陈铁梅打了电话。 当时正是冬天的晚上,但陈铁梅接到电话后就赶到老人家里,一边安抚老人,一边将自己的手捂热,以顺时针的方向为老人按摩腹部,同时叮嘱老人:“深呼吸,吸气……呼气……”慢慢地,老人的腹胀有所好转,开始有便意了。陈铁梅陪张老太来到厕所。但是因为有干结的大便堵在肛门口出不来,老人又痛苦地呻吟起来。看到这种情况,陈铁梅毫不犹豫地戴好医用手套,涂上甘油,轻柔地将一个手指伸入老人的肛门,将堵在肛门口的“罪魁祸首”抠了出来。 这下,老人轻松了,家属也感动了,他们连声说感谢。陈铁梅只是笑着说“没关系,不用谢”,并嘱咐了一些便秘要注意的生活细节问题。 这以后,张老太逢人就说,陈护士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亲。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金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