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张时才写给张汝新的书信(部分)。 |
|
公式保存在镇海区档案馆里的张人亚照片。 |
11月4日、5日,本报以《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为题,对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北仑人张人亚的革命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时也向社会征集更多关于张人亚事迹的线索。 在市档案局的帮助下,本报记者在镇海区档案馆找到了两封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人亚后人和镇海文史研究者之间的书信,从中获得不少信息,其中一封信显示:张人亚曾和邓颖超在同一个党小组。该馆还收藏有张人亚于1922年25岁时拍摄的照片,信和照片都是该馆首次向外披露。 另外,在镇海区档案馆,记者从《雄镇学府百年校史纪实》一书中获知,张人亚曾就读于镇海中学,是该校的“学霸”。 自幼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熏陶 11月8日下午,在镇海区档案馆,记者见到了这两封和张人亚有关的信件。一封是张人亚的侄子张时才写给文史研究者张汝新的,归档时间为1981年;另一封是张汝新写给一位廉壮同志的,归档时间为1983年。 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张时才写信给张汝新,是因为当时“镇海县委在征集革命史料,进行革命教育”。在信的后面,张时才附录了“张静泉‘人亚’同志事略”。“事略”显得有些单薄,300字的稿纸,仅写了一张多一点。在写到“同年(1932年),奉命从上海由九江、南昌入江西苏区,到长汀后曾给一信,后即断绝音信”时,戛然而止。 信里,张时才称呼张汝新为“汝新哥”,可见张汝新应该和张时才关系密切。 “张汝新的父亲是晚荷先生。” 镇海区档案馆馆长王丁盛说。 据《张人亚传》记载,晚荷先生族名万和,学名晚荷,与张人亚同辈,但与张人亚父亲张爵谦同龄。他虽是清末秀才,却信仰孙中山三民主义,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民国时期,他曾任镇海县参议会副会长和镇海县政府教育委员。 张人亚年幼时,就在晚荷先生主持的霞浦学堂就读,是霞浦学堂的第一届学生。在霞浦学堂里,晚荷先生向学生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年少的张人亚内心深处早已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此外,张时才在信中提到,当初张人亚托张爵谦秘藏的书籍报刊,不止如今被媒体报道的那些,总共有300多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分批交给了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存在家中的只有一些总工会等机关来信收据及张人亚青年时的照片等物品。 曾和邓颖超在同一个党小组 另一封信是张汝新写给廉壮的。王丁盛说,廉壮曾是镇海县首任文卫科长,后曾担任过教育局长。从信的内容看,应该是张汝新向廉壮“复命”的。他在信中提到,当时对张人亚生平和革命事迹的挖掘,遇到很多困难。 信中特别提到:“邓颖超和张人亚同志,还是同一个党小组的。” 当时众人不知张人亚的下落,张汝新也在信中提到:“他(张人亚)到安徽工作后,就不知下落了。” 张汝新还提到,上海曾邀请召集过一次有关座谈会,“每人发有一本人亚同志的史略(书名不详)。宁波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过去是人亚同志的下级出席。可惜这老人姓名地址都不详。” 曾是镇海中学“学霸” 在镇海区档案馆里,工作人员翻开《镇海解放前牺牲的烈士遗像》档案,张人亚的照片赫然在目。 这张“证件照”,最初是在镇海区党史部门移交的材料中发现的。照片的背面用已经褪色的蓝色钢笔写着这样一行字:“张人亚同志原名张静泉。镇海亚浦人,生于一八九八年四月,一九二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此象(像)系1922年二十五岁时所摄。此幅照系翻印。” 这行字中提到的“亚浦”,应该是“霞浦”的谐音,张人亚出生时,如今的北仑霞浦街道还隶属于镇海县霞浦镇。 此外,王丁盛还向记者提供了镇海中学《雄镇学府百年校史纪实》一书,其中单独列出一个章节,来纪念“首届学子张静泉”,对张人亚在投身革命前的生平有详细描述。 书中提到,张人亚小学毕业时正好赶上县中(镇海中学)创办。张人亚的父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紧缩家用,送子进城”。作为镇海中学首届学子,张人亚“品学兼优,成为一家的骄傲”。 之后,“张人亚就到了上海一家银楼做首饰工人。他认为,现在该是挣钱回报父母的时候了。头几年,他身居闹市,心在工场,虚心向师傅学习制作技术,而且还运用中学时学到的知识,改进工艺,让自己制成的首饰更加精巧、亮丽,受到师傅的好评。” 看来,在刚到上海之时,张人亚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是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如果不是后来参加革命,他或许能成为上海有名的首饰师傅。 《雄镇学府百年校史纪实》一书还写到,“(张人亚)几年后应父母之命回乡结婚,只是不久妻子病逝,也没有留下孩子。” 据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编写的《张人亚传》所述,张人亚的妻子名叫顾月娥。自从顾月娥去世后,张人亚便长期孤身一人住在上海,很少再回宁波老家。遗憾的是,关于顾月娥的线索至今都非常少。 亲爱的读者,如您有新的关于张人亚的线索,请拨打电话87777777或发电子邮件至yjy@cnnb.com.cn提供给我们,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张人亚的故事。 记者 石承承 杨静雅/文 崔引/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