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听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片点击《密战》

    点击人:沉羽   我们回首怀旧,你们致敬经典

    相信很多老观众一定都欣赏过孙道临先生主演的那部谍战题材的黑白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我记得自己曾看过一个关于孙老先生的访谈节目,他在节目中提到了一件关于该片的轶事。说是自己有一次参加某个活动,活动中有个孩子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其实那孩子并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可他最后竟对着孙老师说出了这样一句听上去有些“没头没脑”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众所周知,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结尾处,主人公李侠向组织发出最后一份重要情报后,将电报稿吞下后的台词,而那一幕后来也成了新中国电影史中的永恒经典。可见这部电影有多么深入人心。这次郭富城和赵丽颖合作演出的《密战》原定片名就是《新永不消逝的电波》,其致敬前辈之意不言而喻。很多观众也是怀着对片中主人公原型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李白同志的怀念、对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的怀念走进影院的。这种情感上的牵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要比对电影本身质量的期待更加深沉。

    《密战》在故事的整体框架上依然遵照《永不消逝的电波》展开,影片讲述了淞沪会战后,我党优秀的情报员林翔从延安来到了当时危机四伏、鱼龙混杂的“孤岛”上海,开展重建情报站的工作。上级给他安排了一个纺织女工出身的搭档贺兰芳同志。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假扮夫妻,生出真情,一起戮力同心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特务展开了惊险刺激、斗智斗用的较量。《密战》虽是翻拍经典,但从剧情表现方式、镜头传达手法、声效烘托技术等各方面已和拍摄于1958年的那部原作大相径庭。相对而言,前作更注重“暗流涌动”的文戏,着力表现男主角李侠同志如何在不动声色的身份转变中,一次次巧妙完成重要的电波情报传递任务。孙道临先生本身的儒雅气质和炉火纯青的演技为该片加分不少,他将深入敌后的革命者那份举重若轻的潇洒和无畏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也使得他的“李侠”一角成为了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而到了当下的《密战》,为贴近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影片开始便先声夺人,设计了一场情报站被毁的爆破戏。在故事线索上,为加强剧情吸引力,编剧在郭富城饰演的情报员林翔之外,还添加了张翰饰演的租界巡捕梁栋这个辅助人物。然而,这种变动在笔者个人看来颇有些画蛇添足——本来该设计是为了使剧情更加丰富、充沛,可实际达到的效果却是削弱了情节的凝练度。此外,因是谍战片,电影中势必要加入些敌我双方高智商对决的内容,然而《密战》中的林翔很少有在智慧上胜过敌手一筹的展现。大多数时候,为了给与观众视觉上的刺激,郭富城极其卖力地演绎着一些近乎运动员飞檐走壁的跑酷戏份。当然,演员的认真和敬业有目共睹,可惜在导演的错位指挥下,有些缘木求鱼了。

    《密战》在剧情上明显落后于《永不消逝的电波》,青出于蓝之处在于该片利用现代影像技术的优势,不仅加入观众喜闻乐见的枪战、肉搏、追逐等动作戏,还添加了不少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大场面。片中的几位主演的表现也都还不错:郭富城贡献了和自己声名相符的不俗演技,严刑拷打那场戏,看得人相当揪心。而他对林翔这个人物把握最到位、最精确的地方是:既诠释出了这是一位为了革命胜利敢于赴汤蹈火的伟大英雄,同时也依然是个有血有肉、有着朴素情感的普通人。饰演女一号贺兰芳的赵丽颖此次的表演也令人满意,她将一个虽然对革命怀有满腔热忱、但性格中又不乏胆小慌乱的女性,在斗争中成长为精明干练、处变不惊的地下工作者的过程演绎出来了。张翰饰演的梁栋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人物刚出场时正邪难辨,观众只看到他在日本人面前一副卑躬屈膝的窝囊样,可又总觉得此人背后一定还藏着点什么。果然,梁栋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关键时刻,他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革命志士,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气节和大义。

    翻拍经典从来就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珠玉在前,加之众口难调,要超越前作,或者仅仅能比肩于前作,都是难事。我们看到的《密战》也是如此。这部电影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起码是对经典题材、时代记忆、英雄情怀的一次虔诚的致敬。这份情怀在当下这样一个娱乐产业中人人都急于寻找“新”意的氛围中,就显出其不流于俗的可贵来了。而且这部电影的出现也说明:其实中国的电影人从来都是崇尚经典的,从来都没有忘记那些经过时间洗磨和沉淀之后依然在观众心目当中熠熠生辉的作品。

    点击人:郁妍捷    阴霾天空下的白鸽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淞沪会战结束才没多久,这个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战火肆虐的城市里头,不管是曾经灯红酒绿的租界抑或是不起眼的小弄堂,日军的铁骑一样肆意践踏。遍地都是残酷的镇压和血腥的捕杀,除了被血浆和土灰玷污的断壁残垣,没有其它颜色。从延安过来的发报员林翔一开始到上海就抱怨过,这里比不上延安有灿烂的阳光、自由的空气。那个时候,上海的天永远布满阴霾,像极了一块沉甸甸的秤砣,正硬生生压迫着大地上的万物喘不过气来,连原本应该飞翔在天际里的白鸽,此时也都收起翅膀瑟缩在公共租界里一处小洋房顶楼的阳台边沿,乖乖挤成一排。鸽子一样也在害怕吧,毕竟汪伪特务头子秦老板这时正立在墙边。画面里,只有一把镶有骷髅头的手杖横斜在桌面上,暗色泛光的金属骷髅一如秦老板脸上两撇滑稽的卷曲胡须,散发着死亡的味道;他头顶离黑压压的云仿佛只有咫尺距离……

    电影《密战》的这段引子估计打造出了同类型影片中最紧凑最令人战栗的效果吧,还未进入正式故事就迎来一波悲情的小高潮:镜头进行全方位拍摄,日军的大卡车撞开一扇不起眼的铁门,侵略者机枪的子弹一梭子一梭子往外“哒哒”扫射,门内准备吃饭的爱国义士绝大部分还没反应过来,不少人已经应声倒地身亡。一个戴着眼镜、领导模样的人飞跑进秘密走廊,锁上身后的一道道铁门。在目的地仓库里,他前脚刚果断取出发报机里重要的零部件,分别交给前来接应的两位同志并嘱咐他们快走;后脚秦老板带着一队特务已经炸开仓库门,径直走到他面前,一刀一刀利落地捅进胸口,再把人从窗户扔出去……战友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完成未结束的任务。带着使命的两个幸存者踩着屋顶上的瓦片,又穿过小吃街,玩命逃跑,直到无路可走。一个同志毅然跳进黄浦江,却在下潜过程中被桥上发射的子弹乱枪打死,我眼睁睁看着包袱里的元件连同这个年轻的生命一同沉入江底。孙耀威饰演的另一个年轻同志在东亚宾馆里迎面撞上日军情报官秋山雅子,两人一路从一楼打到二楼,最后年轻人还是被秋山雅子一脚踢飞,身体被中央的大吊灯拦住倒挂着垂落下来,与此同时跟着性命一起破碎的还有包里的另一部分元件。至此,上海地下电台联络点被全部破坏。于是,重新建立上海地下电台联络网是整部影片《密战》正式开始后主要的故事内容,而“牺牲”则是这部电影背后从头至尾一直在歌颂的重要内涵。

    全片不少正面的小角色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牺牲”悲歌:“有些人愿意死,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他们中有的人只有一个代号,有的连姓名都没有被透露;他们中有的人是店铺的老板,有的只是工厂的工人。但他们,都置身于国家命运的最低谷和破败的城市景观中。这是一种蔓延在故事骨子里的“悲壮和伤感”,也是我在观看本片时感受到的情绪基调,它嵌在与日军的抗争中,与同胞的配合中,而且贯穿整个故事。大概,我对悲情的英雄有着天生的迷恋,我看到片中几乎每个人都在流泪,看到他们流泪,我的心也跟着沉下去:大猫为了保护林翔,毅然把梁栋手里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心脏,当枪声响起,当大猫的鲜血溅满梁栋的脸,这个骨子里并不坏的“汉奸”第一次流下难以置信的泪水,混着对方的血液一起流进心里,燃烧起他心中的热火;林翔跟着装大猫等人尸体的车一路尾随到了乱坟岗,终于在大猫胸前找到缝着的布条,握着被血浸透的布条和大猫的手,林翔无声地哭泣;万冰化装成剧场里卖零食的小贩,把刚炒出来的瓜子塞进兰芳的手里,便带着她的同学登台散发抗日救亡的传单,呼吁共同抗日,被特务打成“筛子”,看着最好的朋友被杀害,兰芳一路哭着回家,要求林翔批准自己上前线战场……

    还好,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因为这些奋不顾身愿意献出自己生命的国人,日本共产党员惠子拍摄的汪精卫病入膏肓的照片才得以被印刷成敬告同胞的通知单送到每一个中国人手中。俯拍镜头下,阴霾的天地间,漫天飞舞的白色传单像一只只自由飞翔的白鸽,把和平的曙光送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