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开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一丹:我的经历是时代的记忆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主持人。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后,曾主持《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三次获得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电视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

    渴望阅读的时候,机缘巧合走进了学校旁边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帮助整理书籍;在恢复高考前,幸运地成为了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在广播和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了播音员和主持人……11月4日下午,原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携带着她和大学同学一起写成的新书《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做客宁波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她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难忘的青春故事。敬一丹说,“我”指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她的大学同学,她和同学的经历拼凑出来一个时代的记忆。□陈爱红 文/摄

    两度遭遇“书荒”的青春

    前来听讲座的有满头银发的老年人也有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临时的加座也满足不了需求,最后有两个孩子还和敬一丹一起坐在了讲台上。敬一丹在讲座的一开始就说,她一走进图书馆就觉得不一样,因为她和图书馆还有一段渊源。

    敬一丹说,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和她同龄的人都知道,1966年后有一段时间停课了,她上了中学以后很长时间没有教科书的。敬一丹问大家:“‘书荒’是什么感觉你们知道吗?在学校不上课也没书读。”

    一个偶然的机缘巧合,让敬一丹遇到了书。黑龙江省图书馆就在敬一丹就读的中学的隔壁,从1966年图书馆关闭以后,那些书就封存在那儿。1972年春,那些书需要导一下库,要不然这书就粘在一起了,于是就从附近的中学叫了一些学生去做义务劳动,敬一丹是其中之一。当她走进黑龙江省图书馆书库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的书时一下就惊呆了:图书馆的书架是顶天立地的!更让她震惊的是,那些书都是曾经被批判过的书。年少的她以一种纠结的心情站在书架面前,对知识的渴望让她翻开了那一本本书,至今她说起那些书名还如数家珍:《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四世同堂》……

    敬一丹说,她幸运地走进了一座图书馆,贪婪地阅读着经典,而经典就是经典,它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也使得她暂时忘却了外面的混乱而沉浸在书给她展开的另一个世界里。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她完成了少年时代最集中的一段阅读生活。

    但是这段时光很短暂,这年秋天敬一丹就成为知青,她又一次遭遇“书荒”。在深山老林里无书可读的时候,她就特别想念黑龙江省图书馆,以至于现在她走到图书馆就想到她中学的时候曾经有过的那段经历,这让她对图书馆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做知青的4年多时间里,无书可读的敬一丹读报纸,加上她曾经在中学的校广播台有过播音的经历,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林区的广播员,在广播里给大家读报纸念新闻。1976年秋,敬一丹幸运地成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专业就读。

    工农兵学员是时代的产物

    什么是工农兵学员?敬一丹解释说,文革开始以后,高考停止了,从1966年到1970年所有高校都没有招生。这么大一个国家,所有的高等院校校园都荒着也不是办法,于是从1970年开始就采取了从工人、农民、解放军、知青中推荐优秀青年上大学的权宜之计,这个权宜之计一共进行了7年。从1970年到1976年,94万工农兵学员就成为那时能够走进大学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敬一丹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

    敬一丹说,工农兵学员是被推荐的。现在的孩子可能觉得不高考就可以上大学多好啊,但是不参加高考也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和专业。在被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上学前,她已经与好几个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擦肩而过了,好在她还喜欢播音。而她的大学同学中,有的人更钟情于其他专业却不得不学习播音专业。敬一丹通过PPT展示了《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一书中一幅插图,图中,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孩身上戴着一个听诊器,但是这个听诊器有些特别,它的末端变形为了一个话筒。听诊器怎么变成了话筒?敬一丹讲述了大学同学王亚平的故事。高中毕业后,16岁的王亚平进入了河北省大厂县医院,四年后她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化验师,但是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能直接为病人诊断病情的医师,她一直渴望上大学系统地学习医学理论。1976年11月,王亚平不能去她喜欢的河北医大,为了上大学她只能接受被推荐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播音的现实,好在经过大学里刻苦的学习,她掌握了播音技巧并热爱上了了播音。但是敬一丹的另一位大学同学王征却为无法选择心仪的大学和无线电专业而遗憾了一辈子,最后,他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学霸,当儿子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时他才感到了欣慰。

    敬一丹说,当年的她没有选择也很少焦虑,现在不仅孩子上大学有多种选择,人的职业也可以有多种选择,选择会带来焦虑,但是她认为面临着多种选择产生的焦虑是大的幸福背景下的小焦虑。如果能够选择的话,她宁愿要这种大幸福背景下的小焦虑。

    布票粮票见证了艰苦岁月

    “你们知道什么是布票吗?”当敬一丹在讲座中提出这个问题时,坐在她身边的两个孩子一脸茫然。敬一丹解释说,在她上大学时,不像现在这样有钱就可以买到物品,那个年代物品大都需要凭票购买。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不仅穿得朴素,吃的也节省。敬一丹又展示了一张插图,画面中有一排女生的背影,大家穿的都是裤子,没有一个人穿裙子。她说这是大学时全班女生的背影,大家穿的衣服颜色大都是蓝灰绿色。在《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一书里有专门的一个章节:开饭了。在这个章节中,敬一丹和大学同学回忆了当年千方百计吃饱肚子的故事。敬一丹展示了这个章节中的一张插图: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女生独自在饭堂的一角用勺子打汤,在她的身后,吃饭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敬一丹说,画中的女生是她的同学唐丽珍。来自农村的唐丽珍是班长,她原来是家里一员干活的大将。她上学后还担心着家里人吃不饱,还想着家中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侄子。于是她就每天在开饭的最后一刻走进食堂,避开同学们,买一碗米饭,盛一碗免费的汤,汤泡饭成了她的主食,偶尔才会买点最便宜的菜吃。那时唐班长每个月有15元的伙食费,但是她能每月节省十几斤粮票和五元钱寄回家里去。唐班长在后来回忆起大学里省下钱和粮票寄回家的经历时算了一笔账,在大学的两年时间里,她为家里共寄了约300斤粮票和一百多元钱,这些对她的家庭来说犹如及时雨。

    在艰苦的岁月里幸好有书相伴,敬一丹还清楚地记得,1977年的《人民日报》发了一条消息说“王府井新华书店将卖世界名著”,她和同学们闻讯赶到了人山人海的新华书店去抢购文学名著……

    敬一丹希望通过她和同学们的回忆,让今天的年轻读者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也希望今天的年轻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图书馆推荐的两本书:

    《我遇到你》 

    敬一丹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4月出版

    这是一本记录敬一丹在央视成长的书,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众多细节的实录、百姓感人故事的集锦。

    《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

    敬一丹等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这本书是敬一丹及其同学作为国家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的青春记忆,由20多个同学的小故事集结而成,却以小见大。他们处于历史变革、时代变迁的交汇处,却在这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另外,本书有许多生动的插图和照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