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新闻发展史展厅,里面展示有张人亚的照片、《红色中华》上的悼词以及苏区人民根据悼词为张人亚画的画像。 |
11月4日、5日,本报以“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为线,对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北仑霞浦人张人亚的革命事迹和精神传承进行了报道,同时也向社会征集更多关于张人亚生平、事迹的线索,希望通过挖掘他的先进事迹,更好地传承他的革命精神。 报道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通过热心人提供的线索,记者联系上了江西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曹春荣,他从2005年开始挖掘、研究张人亚的革命事迹,至今仍孜孜不倦。张人亚的侄子张时华也曾告诉记者,当初他也是受曹春荣的启发,才决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挖掘更多关于张人亚的史料。 曹春荣说,张人亚在瑞金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同时兼任中央印刷局局长,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苏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因此积劳成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性过硬,曾当过“纪检干部” 在前往江西瑞金前,张人亚在安徽芜湖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这是张人亚十余年革命生涯中另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目前,关于其这段经历的更多细节仍在挖掘中。 张人亚中断在芜湖的秘密工作,根本原因是有人叛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931年11月,张人亚从芜湖转道上海,经由党组织安排,被秘密送入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张人亚当选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 曹春荣说,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企业,以及有国家资本在内的企业和合作社企业;特别要发动群众同国家机关和各种经济组织中的贪污、浪费、腐化、官僚现象作斗争。 用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话来说,这个职位更像是一名纪检干部。 这份工作和张人亚之前从事的革命工作有很大区别。此前,张人亚领导过工人运动,领导过青年团工作,筹办过报纸,还曾帮党中央筹集经费、物资。 在曹春荣看来,张人亚这次的工作内容转换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当时临时中央政府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有经验的党员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从事检察工作,也足以证明张人亚的党性和责任心。 经验丰富,是苏区出版事业的“掌门人” 1932年6月,张人亚调任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同时兼任中央印刷局局长。 这对于张人亚来说,也算是“专业对口”:1922年,他领导了上海市金银业工人大罢工。在罢工取得一定成效后,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近的“同孚工人合作社”,开始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923年,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将全市53名党员编成4个小组,张人亚被编入商务印书馆小组,之后还曾担任过商务印书馆小组组长;1927年,张人亚作为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筹办《平民日报》,该报也是上海总工会机关报…… 张人亚主管苏区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时间并不长,仅半年多,但就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依靠从上海商务印书馆派来的几十名技术骨干,组织出版、印刷、发行了一大批书籍报刊。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6月至12月,标明由中央出版局出版、中央印刷局(厂)翻印、中央总发行部发行的出版物(图书)就有—— 列宁著:《第一国际到第三国际》《社会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 斯大林著:《为列宁主义化而斗争》; 未署著者名的:《为列宁主义的胜利与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农民问题》《为实现一省与数省革命首先胜利》《国际纲领》《政治问答》; 中央出版局汇编出版的:《紧急动员令》《关于战争紧急动员》《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关于扩大红军问题》。 可能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那个时候大家应该都忙着革命,哪还有那么多人读书看报?出版、印刷工作对推动革命又有什么作用呢? 曹春荣说,大家有这种印象,多半是影视剧作品“惹的祸”,其实当时的苏区汇聚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有很强的解释理论和写作能力,为出版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不得不承认,当时苏区一些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不高,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是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都有欠缺。张人亚的工作对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受教育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春荣说。 不苟言笑,放在今天就是个“工作狂” 曹春荣对张人亚生平和革命事迹的调查、挖掘,颇有几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知道张人亚,是因为工作关系搜集资料,而且也恰好在《红色中华》上看到那篇悼文。最初并没有特别花心思去进行调查。”曹春荣回忆说。 直到2005年,张人亚的后人找到了他。当时,距离他退休只有几个月了。由于他长期从事党史工作,看到张人亚后人提供的残缺的线索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张人亚的生平和革命事迹是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本就不多的现存资料中,一点一点“抠”,一点一点梳理,一晃就是12年。现在,一个丰满、立体的张人亚渐渐在曹春荣心中“站”了起来。 “我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党性极强,工作极负责,工作能力也极强的人。”曹春荣说,“因为长期从事党的保密工作的缘故,他可能会给人留下一种不苟言笑、不善言辞的印象。” 曹春荣说,早在张人亚还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时,除了做好检察工作,他还要同时负责好几项工作,包括对各级政府执行上级命令、法令情况以及选举、春耕、优待红军、财政统一等工作的督查。此外,张人亚还参与了中央检察机关自身的各项建设。 成为苏区出版事业“掌门人”后,张人亚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不仅要负责整个中央苏区的业务,工作量大;同时还要马不停蹄奔赴各地,指导地方编印发行工作,日夜操劳。 在处理繁重工作的同时,张人亚还要面对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 在位于瑞金的中央出版局旧址,至今保留有张人亚当年工作、生活过的房间,木床、书桌、衣柜、餐桌、煤油灯,房间里寥寥数物。 再加上由于长时间的经济封锁,瑞金当时的物资供应极为短缺,食盐、煤油、药品等稀缺。为了节约,就连三叉油灯也常常是掐掉其中两头,只保留一头。 长期在危险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高度紧张、繁重的工作,张人亚最终积劳成疾。 1932年12月23日,天寒地冻。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邻近的福建长汀检查工作。山路崎岖难行,他最终还是没能走完这段路,疲惫的他病发逝世。用今天的话说,张人亚是因超负荷工作而导致的“过劳死”。 张人亚死后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机关报《红色中华》上专门刊发悼文,沉痛悼念张人亚。 曹春荣说,即便时至今日,关于张人亚的生平和革命事迹,仍有不少细节值得进一步挖掘。同时,他也希望,张人亚的事迹有朝一日能够被编成书,拍成剧,让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记者 石承承 杨静雅 通讯员 贺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