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欣 绘 |
“消费返现”原本是一项常见的促销手段,上家设定一个消费梯度,满额有返利,相当于变相的打折,不少消费者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但是,这一促销手段却被骗子利用,挂羊头卖狗肉,包装诱人的概念,打着“免费购物”“你消费我全返”等旗号吸引消费者,并承诺全额甚至超额返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骗局。警方揭秘说,“圈钱+跑路”是这些骗子商家惯用的套路,大家要小心这种披着“消费返利”外衣的新骗局。 三种常见“消费全返”类型 据警方介绍,尽管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数量众多的返利商城在返利制度和模式上各不相同,但从是否收取入门费,是否发展下线,是否存在团队计酬上来看,目前国内的“消费返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收取入门费、发展下线、团队计酬的“消费返利” 年初,市民张先生在路边一店面房内看到一家电话购物公司举办活动,给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免费发放产品。工作人员拉住张先生,介绍说是为了给公司做宣传,公司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大家免费发放东西,不会要钱。但是,为了让大家表示出自己肯帮其宣传的决心,在发放物品前,需要上交相应的钱,之后会立马返还。 张先生在附近观察了几天,确实发现有人交了钱之后,立马返还了,还获得了相应的产品。于是,张先生特意选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放心地花了2000多元,购买了价格较贵的豆浆机、电热锅等产品。然而,活动方却没有返还现金,而是拿着钱跑了,张先生买的产品用了一次就坏了。 2.不收取入门费、不存在团队计酬但发展下线的“消费返利” 市民王女士在一家新开的美容保健店做美容,工作人员在一旁不停地推荐套餐产品。王女士有些犹豫。这时,工作人员说只要王女士能够把自己的朋友介绍进来,便可以提取朋友消费金额10%左右的佣金,上不封顶,朋友介绍的越多,获取的佣金越多。 王女士一狠心,购买了价值2800元的美容套餐。第二个月,她带着朋友在店里消费了5800元,并私下获取了550元的佣金。两周后,她再次带朋友到该美容院消费,获取了300元的佣金,同时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自己又花11880元购买了一套养生套餐。可惜好景不长,这家美容院开业不到4个月,便“人间蒸发”了,王女士连忙报警求助。 3.不收取入门费、不发展下线、不存在团队计酬的“消费返利” 市民余先生喜欢喝茶,也喜欢收藏茶叶,每年花在茶叶上的钱不算小数目。有一天,他在一茶叶电商网页上,看到宣传页面写到:任意原价购买满168元,每天可返利1元;满1680元,每天返利8元;满20000元,每天返利28元,可叠加,返利发放至商城账户上,可直接用于下次购买。 余先生毫不犹豫地花了2000元买了许多货品,不久便收到了茶叶。随后的一个月里,他在该商城的账户余额里收到了返现的240元。余先生接着又花了2万多元购买了茶叶,并抵扣了账户返利的240元余额。 可是,意外却发生了。他等了十多天,不仅返利没有收到,连茶叶也没有,网店里的客服更是不知去向,余先生方知被骗。 如何识别“消费返利”是否有暗含陷阱? 1、看看返现比例。正常、正规的消费返现比例不会太高,毕竟商家还要赚钱。而“高额返现”本身不具有持续的可操作性,试想如果人人都买多少返多少,那么商家的利润从哪里来? 2、看看返现有无时间差。“高额返现”不会当场兑现,而是承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按比例返还,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这样就留下了操作空间。 警方提醒:高额返利存在违法行为 首先是涉嫌消费欺诈和合同诈骗行为。利用虚抬交易标的原价或者对标的进行虚假标注、虚假宣传,以此产生的额外利润抵扣消费返利金额,从而构成消费欺诈行为; 其次是涉嫌传销行为。这个在以层级发展型为主的消费返利模式中比较常见,通过直接缴纳所谓的会员费、代理费、加盟费或者认购一定金额的商品以及发展下线推广业绩,实质已构成传销行为; 再次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非法集资行为。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涌现出大量以投资、盈利为目的的虚假交易,进而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最后是涉嫌集资诈骗的非法集资行为。一些返利网站及其代理商在非法获取资金后卷款逃跑,或者故意制作假账、销毁账目、制造崩盘倒闭假象以逃避返还资金和支付报酬,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可能因此而涉嫌集资诈骗。 相关新闻 小心!通过退款实施诈骗 “双11”刚结束,当客户要求商家退款时,商家不仅爽快退款,而且还“错误”地多退了10000元。 近日,市民邱女士到派出所求助,称其在某网购平台上购买一件价格80元的物品,后因为物品不合适申请退款。“店家”也很爽快,“指引”邱女士通过某支付平台办理退款手续。很快,邱女士的银行卡就收到了退款,而且短信显示银行卡收到了10000元。 紧接着,邱女士就接到“店家”电话,对方称刚才操作错误,错转了10000元,要求邱女士把钱退回去,不然就会报警。看见自己账户里真的多了10000元,随后店家不停打来电话,要求她把钱退还到指定账号。谨慎的陈女士觉得店家态度十分可疑,便找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在邱女士的手机上打开了其之前“退款”时使用的支付平台,并点开了支付平台里的“贷款页面”,里面显示邱女士刚刚从平台借了10000元。 原来,骗子所谓的“退款指引”,只是误导事主用自己的手机在支付平台内贷款。操作成功后,事主很快便会收到自己借的钱,而骗子则称这是其退款操作不当而错转给事主的,要求事主退到骗子指定的账号,实施诈骗。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张楠 任巧露 吴玲 包娇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