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按照四川宜宾当地农村习俗,长辈逗年幼孩子时,经常说孩子是捡来的。“我们自己、家里长辈,在小宇幼小时,确实经常这样逗她,说她是我们在浙江捡回来的。”王先生说,没想到这样的玩笑话,在女儿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11月22日《成都商报》 笔者的一位亲属,上面有两位姐姐,好不容易得来一位儿子,“重男轻女”的父母就给他取小名为“三姨”,就是希望贱名能够庇护他顺顺利利。“捡来的孩子”和“三姨”“狗剩”“丑丑”一样,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初衷良善、方法僵化的“捡来的孩子”,不仅没能庇护孩子,反而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显然得不偿失。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医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一些陈旧的观念越来越不合时宜,犹如一个枷锁,束缚甚至伤害了不少人。和“坐月子陋习”一样,“捡来的孩子”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堕距”,即落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没有及时适应社会新变化、新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一拍”。 对于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不能一股脑地“照搬照用”,而是要激发其中优秀的文化基因,对一些陈旧、滞后的内容进行重塑和更新,让它们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法治意识、更具人文情怀。现如今,越来越少的父母会给孩子取不文雅的小名了,“捡来的孩子”这一过时的“文化枷锁”也需要及时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