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曾两次采访王建宇

宁波人王建宇、马余刚当选中科院院士

甬籍两院院士已达115人,占浙江籍院士近半

记者在第六届智博会上采访王建宇(右)。通讯员 吴明昊 摄
马余刚(资料图)

    继11月27日郑裕国、冯煜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又有两位甬籍科学家上榜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

    记者从宁波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了解到,中国科学院11月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61人名单,两位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上榜,他们是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总指挥王建宇和我国原子核物理领域专家马余刚。

    截至目前,中国“两院”院士名录中,宁波籍院士115人,占了浙江籍院士总人数的近乎一半。

    王建宇,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院长,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专家组专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量子卫星总指挥。长期从事空间光电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王建宇1959年出生于海曙仓桥头,并在那儿长大,初中和高中均就读于离家不远的宁波市第十一中学(后并入东恩中学)。1975年中学毕业后,在宁波新华书店工作了两年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王建宇考上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宁波,在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物理系工作两年多。

    马余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主任,《核技术》、“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主编,并兼《中国物理C》编委。

    马余刚1968年出生于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毕业于余姚市第八中学。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获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年仅26岁的马余刚被破格晋升为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级科学家。

    由马余刚牵头完成的“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荣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马余刚的哥哥马余强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现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南大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软物质物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相关链接

    此次共有61人当选中科院院士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本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产生。

    中国科学院今年新增选外籍院士16人。其中,安德烈·盖姆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当选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坚持外籍院士标准的前提下,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也更趋合理。

    此次共有61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在新当选的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

    ■新闻特写

    他对家乡的深情让人感动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的发射总指挥王建宇,本报记者曾两次专访。记者打开自己微信朋友圈中的记录,记录时间是2016年8月16日23:40,文字如下:“连夜采访全球首发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总指挥王建宇,深深地为科学家的严谨谦恭的态度而感动。王建宇在卫星发射的当天只睡了两个小时,而后要投入更加紧张的卫星状态调试中。”

    这段文字让记者想起了当时采访他的几个难忘片断。记者是在王建宇从卫星发射基地赶往另一个工作地点的途中,通过电话采访的。他当天只休息了两个小时,并且之前已经接待了好几批记者的采访,但他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始终耐心地回答记者提问。

    因为行车途中电话不稳定,采访不得不中止,他和记者约定一到驻地就会和记者联系。记者守候到深夜11时许,电话真的响了。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王建宇到了休息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拨通家乡记者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和记者聊了半个多小时,表现出对家乡人极大的尊重。

    据介绍,一般的对地观测卫星,只要在轨道上接收来自地球的电磁辐射,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图像数据,而量子卫星需要保障天地间通信链路的畅通,以达成天地协同,才能完成实验任务。从科学理论上来说,卫星的对准精度就好比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扔硬币,要准确地投入旋转中的储蓄罐的狭长投币口内;或者说从上海发射一束光,要射准北京的任何一扇窗户。卫星的探测灵敏度也是国际上最高的,相当于在月球上划一根火柴,在地球上都能看到。针对如此精密深奥的科学探究,王建宇用十分平实易懂的语言向记者介绍。

    而后,在宁波召开的第六届智博会上,王建宇赶回家乡参会,记者跟随他探馆,与科学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面对面接触。当时他是从深圳的国际光电博览会上赶到宁波的,由于一路劳顿,多年未发作的腰痛病发作了,可他仍十分准时地出现在智博会开幕式的现场。而此前的五届智博会,王建宇都赶回家乡参加。

    作为中科院方面与浙江对接的负责人,王建宇每年都会多次回宁波,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2013年6月,在慈溪成立了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王建宇和中科院的科研团队一起联系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慈溪的广慈医疗进行合作,研发人体植入材料,用于人工关节及种植牙等医疗上。王建宇此后还和中科院的科研团队为慈溪企业牵线,研发一种催化剂,主要用于汽车的燃料电池上,日后还可用于探测器等许多领域。

    当时谈到这些科研工作,王建宇常常俯身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详尽地解释。而说到家乡的故事与印象,科学家的风趣油然而生。他跟记者说,晚上他在酒店吃到了清蒸鳕鱼,还吃了油爆河虾,他笑呵呵地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记者 王元卓 通讯员 范世清 叶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