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急诊室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9岁男孩突然看不见了 戴上平光镜,视力就变成1.0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孩子是癔症性视力障碍 平光镜是安慰治疗 关键在于要让孩子精神放松

    一名9岁男孩,某天上课时突然看不见了,老师和家长都吓坏了。但几次检查下来,孩子眼睛各项指标一切正常。在市眼科医院,医生最后的结论让家长大吃一惊:这是癔症性视力障碍,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1 9岁男孩突然“瞎”了

    小希(化名)今年9岁,就读于鄞州区某小学。一周前的一天上午,小希正在教室里默写单词,突然间发现自己眼前一片黑暗。老师吓坏了,立马通知了家长,家长也吓坏了。

    妈妈郑女士飞奔到学校,接上小希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却是一切正常。接下来一周,小希去了好几家医院,每次检查结果都一样:眼睛各项指标均正常。

    最后,郑女士带小希来到市眼科医院,接诊的是该院常务副院长袁建树主任医师。袁医生说,当时小希是牵着妈妈的手走进诊室的,看起来像是一个盲人。

    袁医生检查时发现,小希的电脑验光度数很不稳定,高值达到近视900度,低值仅在200度以内,裸眼视力右眼0.06、左眼0.08,最低时双眼均只有0.01,属于医学上盲的范畴。

    在检查过程中,袁医生敏锐地捕捉到小希的眼睛在看视力表时,偶尔会出现一过性的调节性内斜。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小希可能是心理性视觉调节紊乱,导致癔症性盲。

    2 一副平光镜,视力从0.01提高到1.0

    “儿童癔症性眼病是一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性视力障碍即癔症性盲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眼科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视网膜和视路功能正常。”袁医生介绍说。

    在和小希的聊天中,袁医生了解到小希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中等偏下,最怕的就是默写,因默写成绩不好,曾被老师批评“你是不是看不见啊”。家长很着急,在家里时常给孩子加作业。听话的小希很努力,常常一个人学习到晚上9点。这次“瞎”之前,小希恰好在教室里默写。

    袁医生安慰孩子:“放心,你的病我能治,戴上一副眼镜就能好起来了。”他拿出一副镜框,放上两片25度的镜片。小希戴上后,很快就说能看见了。

    袁医生借口要换更好的镜片,又给小希换了一副平光镜。再次戴上一查,小希的双眼视力从最差时的0.01上升到1.0,但摘下眼镜,视力又降到0.1以下。袁医生发现,每次摘下眼镜后,小希的眼睛都会出现奇怪的一瞬间调节性内斜。这是心病!

    医生将郑女士叫到一边告诉她:“孩子精神压力太大了,父母的关爱又不够,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平光镜是安慰治疗,关键还在于要让孩子的精神放松下来。”

    3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缺爱而“失明”

    小希让袁建树医生想到数年前接诊的另一名小患者。来自安徽的12岁男孩小健(化名)是留守儿童,和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父母在北仑务工十多年,因工作忙已有三年没回老家看孩子。

    小健平时喜欢看电视,奶奶为此没少说他,有时还吓唬他,再看电视眼睛会瞎掉。有一天上课时,小健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了。奶奶带他去了医院,小健双眼视力0.3左右,验光度数125度左右,但矫正不上去,其他检查均未查出问题。

    父母后来将小健带到宁波市眼科医院求医,袁医生在查阅许多资料后认为,小健患的是癔症性盲。在注射了一支葡萄糖酸钙,并被告知这是特效药后不久,小健的视力基本恢复了。

    父母很高兴,对小健说:“病好了爸爸妈妈就放心了,明天送你回去吧。”结果,当晚小健又看不见了。

    袁医生又给小健注射了一支葡萄糖酸钙,告诉他这药比之前的更好,以后父母也会经常陪着你关心你。小健的视力再次好转。爸爸妈妈在了解到儿子的眼病和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有关时,惭愧地低下了头。

    专家呼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而不是分数

    小希和小健都是同一类孩子,文文静静,听话、胆小、内向,他们想要父母师长的关爱,却不会说出口,加上成绩、人际等原因,精神压力比较大。他们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所以,听到老师说“你是不是看不见”,奶奶说“看电视眼睛要瞎掉”,他们接受了这种暗示,真的看不见了。

    袁医生表示,如今许多孩子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精神压力较大,各种心理疾病日趋增多,并向低龄化发展,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学习紧张、自尊心受到挫折、父母态度生硬、同学之间的纠纷等,均可导致癔症性盲的发生。”袁医生建议,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而不是分数,也不要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

    孩子被确诊癔症性盲后,家长也要配合医生从“心”开始治好孩子的眼睛,要知道孩子的失明不是装出来的,家长应该安慰而不是责怪他们。

    在孩子情况好转后,家长要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多给孩子正向刺激,多抽时间陪孩子,同时争取学校和老师的理解,大家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陈贞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