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 |
|
笙 |
|
胡琴 |
上世纪50年代,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等滩簧剧种在江浙沪的城乡风靡一时。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接地气的滩簧剧种仍有着特定的观众群和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滩簧剧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面对现代人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滩簧剧种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用个性化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前晚观看了甬剧《甬港往事》后,20多位江南滩簧剧种领军人物和戏剧专家昨天聚集在宁波富邦大酒店,共同探讨滩簧剧种的发展与创新。 从抱团取暖到共商发展大计 上海剧协理事、白玉兰评委端木复是滩簧研讨会的召集者和创始人之一,他说,2013年,第一届滩簧剧种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七届。起初,研讨会的主题是抱团取暖,当时大家对前途感到迷茫,而现在大家都是信心满满,因为滩簧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和新春天。端木复表示,在高兴之余,大家也要看到,滩簧剧种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虽然进入了非遗,但是没有京剧、昆曲那般悠久的历史和积淀,滩簧剧种如果不是有各地方言的区分,基本上分不出是甬剧还是锡剧。当然,这样也有好处,就是滩簧剧种的包袱少,可以学习的东西多,创新发展的空间更大。 上海戏剧杂志社原主编张文军在研讨会上也表示,当初创办研讨活动是为了抱团取暖,现在大家都感觉到戏曲进入了一个黄金期,但是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黄金期是怎么来的,戏曲黄金期按道理说应该是观众给的,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黄金期,但今天黄金期不是通过市场形成的,这个黄金期要打引号,真正的黄金期应该是在剧团、剧目、观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形成戏剧的黄金期。“今天,滩簧要发展,一定要完成一个呼应,滩簧审美的更新要和观众审美需求一致。从观众和剧种的关系再出发,剧种的发展和创新是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发展。”张文军说。 滩簧剧种要吸收其他艺术营养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郭宇说,从戏剧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在今天,要让滩簧剧种的发展具有都市化的气息。 戏剧一定是活在当代的都市化或者是民间化的活态的艺术。如何让戏剧活在当下?戏剧一定是给今天的观众看的,它应该是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恒夫是研究滩簧剧种的权威,他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军都谈到了滩簧剧种要赢得市场和观众,就一定要有精品力作。朱恒夫教授认为,滩簧剧种要解决三个关系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地方与全国的关系和专业与综合的关系。没有传统就断了民族之根,没有现代就会停留在过去,失去了生活在今天的观众。戏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表述中国故事,一个剧本好不好实际上就是故事好不好,故事不好就没了基础,好故事能够传达出现代精神;如果滩簧剧种仅仅局限于一隅,就做不大走不远。滩簧剧种要处理好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关系,必须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而没有艺术的专业性就没有戏剧,没有艺术的综合性更没有戏剧。戏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开放性上,应该把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戏剧中来,各种艺术形式在戏剧中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朱恒夫教授还建议,经常举办滩簧剧本创作研讨会与声腔音乐做腔研讨会,形成滩簧剧种的交流演出制度。 对甬剧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专家们还针对甬剧的发展提了具体建议。戏剧评论家、一级编剧顾天高说,“现在很多剧种只有‘天下第一团’(即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甬剧曾经也是如此,后来有了王锦文的甬剧研究传习中心,研究传习中心既做研究也培育人才。王锦文把她的专业艺术和业余剧团结合起来,提高了民众的艺术表演水平。事实上,业余剧团的阵地非常大,浙江省的业余剧团比国营剧团多很多倍,如果这个阵地能带动起来,用业余和专业两条腿走路,对艺术本身、对剧种本身都是一条很好的路。希望宁波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两条腿能结合得更好。” 浙江省文化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表示,甬剧的发展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让生活语言变成艺术语言。现在听甬剧,舞台语言比较生活化,这固然能贴近观众,但逐渐要让它变成艺术,比如说演员的语速非常快,外地观众是听不懂的。其次,积累甬剧表演的肢体语汇。甬剧要有发展,要有新的创作,就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新的艺术积累。再次,要完成和探索唱腔的创新和突破。甬剧唱腔是起平落的结构,叙述性比较强,带有说唱性,那么,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将其转换为歌唱性、歌咏性,这种提升是剧种进行突破的重大瓶颈。朱为总认为,21世纪中国戏曲将呈两极走向,传统剧种回归传统,年轻的剧种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发展。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陈也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