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逾矩不” 推陈出新

——记著名篆刻艺术家 韩天衡

    没有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没有沉下心来耐住长久的寂寞,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的。韩天衡感慨地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在求艺途中亲耳聆听过许多大师的点化与教诲,可惜他们都已经驾鹤先去了……我要把这份感恩之情回报给整个社会,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人  物

    名片: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是一位在书、画、篆刻及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家。现任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等职。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等专著逾百种。2001年受命为出席上海APEC会议的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元首篆刻姓名印章。

    日前,作为宁波十二位受聘的文艺大师之一,他率弟子在宁波博物馆举办“韩天衡书画印专家公共艺术教育周”。

    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4岁学字6岁刻章

    4岁学字,6岁刻章,少年写文,而立学画,韩天衡的一辈子始终心无旁骛追求艺术。在展览中,他始终不肯用“从艺70周年”,而是坚持用“学艺”这个词。韩天衡谦虚地说:“我今年78岁了,始终在学习,没有懈怠和放弃一个‘学’字。”

    韩天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在上海做象牙生意,但是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败落。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父亲存放象牙的仓库不幸被炸,毁于战火。

    在父亲的教育下,4岁的韩天衡和哥哥姐姐一起写毛笔字。一次父亲让他们写繁体的“飞”字,没想到父亲夸奖还是老三写得好啊!这给了韩天衡很大的鼓励。

    小小的他又拿起父亲的篆刻刀,由于不知道钢刀的厉害,也不知道如何把握,一不小心左手的大拇指半个手指给削掉了。母亲一看傻了,赶紧用香灰涂抹在伤口处,而后用布包扎。伤口居然没有被感染,两个月后愈合了。直到现在,韩天衡手指上的疤痕还非常明显,但是这没有吓到他。

    中学时的韩天衡迷恋上了篆刻,一天不刻就像没有吃饭一样。也因此偏科,没有考上更好的学校继续读书。

    1957年,韩天衡在上棉六厂干四级工,工资60元。虽然工资高,但韩天衡在厂里每天连轴转工作14小时,没有时间、精力刻印,于是他想到了去参军。尽管,部队里每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但是部队里有机会学习艺术。

    于是,19岁的韩天衡来到了部队。在温州东海舰队,他有幸拜在时任温州博物馆馆长、金石大家方介堪先生门下。只要从部队上请到假,他就搭来回3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赶到温州市里去找方馆长学习。

    在部队的10年,韩天衡没有看过一部电影、一场戏,还总是主动替战友们值班,因为值班的两三个小时里,他可以静心游艺于方寸之间。营房周围是空旷的粗水泥地,那时磨石章的砂纸难买,就把水泥地当砂纸。刻完了磨,磨完了刻,当他被调离时,大片的水泥地居然被磨得光滑如镜。

    “不逾矩不”才能创新

    韩天衡治印多年,天赋加上过人的勤奋,著名画家谢稚柳曾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来概括他的艺术道路。如今,“韩印”已蜚声艺坛,驰誉海外。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沙孟海称赞他“为现代印学开了一个新的境界”,日本报刊推崇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

    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篆刻,被称为中国的一张名片。然而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韩天衡决心填补这一空白。上世纪80年代初,韩天衡就写过填补相关领域空缺的《九百年印谱史考略》。他从20来岁开始读这方面的书、做笔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私人藏家乃至日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找相关书来读,前前后后看过4000余种。一直到今天,凡是没有见到过的印谱,还在做笔记。《中国篆刻大辞典》一书,他前后编了15年。而他的《中国印学年表》前后撰写则用了近50年,2014年是第3版,从1987年第1版到1994年第2版,跨度也有十几年时间。对于学术,他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

    一位艺术家把一项做得极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但难得的是韩天衡在篆刻、书法、绘画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韩天衡看来,篆刻、书法、绘画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线条艺术,这是一根充满哲学意味的线条,它包涵了一个人的才华、修养、胸襟、品格等综合素质,是充满情感的,也就烙上了个性,这是历代艺术家们为之终生不懈追求和探索的目标,韩天衡先生亦如此。精通篆刻和书法的他,自觉地将此融会于绘画之中。他认为,各种艺术门类好似一个“马蜂窝”,中间隔着一薄壁,只要机敏地打通这一层层薄壁,便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韩天衡先生以哲学辨证的睿智,在“不逾矩”这三字后,加上了一个“不”字,将“不逾矩不”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词。

    他说:“不”并非是轻率狂妄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作为一个人基本的品格和修为,言行要讲求规矩;而作为艺术家,恰恰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因此,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敢于越陈规,创新貌,推陈出新,常变常新,才能使艺术生命常青。

    韩天衡治印多年,天赋加上过人的勤奋,著名画家谢稚柳曾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来概括他的艺术道路。如今,“韩印”已蜚声艺坛,驰誉海外。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沙孟海称赞他“为现代印学开了一个新的境界”,日本报刊推崇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

    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篆刻,被称为中国的一张名片。然而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韩天衡决心填补这一空白。上世纪80年代初,韩天衡就写过填补相关领域空缺的《九百年印谱史考略》。他从20来岁开始读这方面的书、做笔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私人藏家乃至日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找相关书来读,前前后后看过4000余种。一直到今天,凡是没有见到过的印谱,还在做笔记。《中国篆刻大辞典》一书,他前后编了15年。而他的《中国印学年表》前后撰写则用了近50年,2014年是第3版,从1987年第1版到1994年第2版,跨度也有十几年时间。对于学术,他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

    一位艺术家把一项做得极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但难得的是韩天衡在篆刻、书法、绘画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韩天衡看来,篆刻、书法、绘画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线条艺术,这是一根充满哲学意味的线条,它包涵了一个人的才华、修养、胸襟、品格等综合素质,是充满情感的,也就烙上了个性,这是历代艺术家们为之终生不懈追求和探索的目标,韩天衡先生亦如此。精通篆刻和书法的他,自觉地将此融会于绘画之中。他认为,各种艺术门类好似一个“马蜂窝”,中间隔着一薄壁,只要机敏地打通这一层层薄壁,便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韩天衡先生以哲学辨证的睿智,在“不逾矩”这三字后,加上了一个“不”字,将“不逾矩不”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词。

    他说:“不”并非是轻率狂妄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作为一个人基本的品格和修为,言行要讲求规矩;而作为艺术家,恰恰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因此,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敢于越陈规,创新貌,推陈出新,常变常新,才能使艺术生命常青。

    与宁波的缘份

    在韩天衡眼中,宁波是一座温情且有魅力的城市,他说自己和宁波很有缘份。

    54年前,韩天衡第一次踏上宁波这片土地。热爱古玩的他,在宁波一家旧货店买到了当时他认为很好的端砚。“当时只要三块钱,老板告诉我,这其实是红石砚,和端砚不一样的。”从这个小事,韩天衡看出宁波人经商善良有诚信。对宁波这座城市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他成了宁波人的女婿,他的夫人是鄞州下应人,也是他在部队时候认识的,“那时我是一个兵,她是干部,是个军医。”如今,这对伉俪正幸福地迎来了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

    这次作为宁波市政府特聘的文艺大师,韩天衡认为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所以希望通过有分量、有影响力的艺术周,让市民可以从展览、讲座等多方位来感受艺术。

    韩天衡感慨地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在求艺途中亲耳聆听过许多大师的点化与教诲,并能为陆俨少、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谢稚柳、程十发、黄胄等著名书画大师治印。”

    如今,韩天衡有三百多位正式的弟子,向自己请教过的或者上过课的更加不计其数。韩天衡从来不向学生收费。他说,当年老先生们对我的请教无私奉献,有时还送给我字帖和纸笔等。人要学会感恩,所以我要把篆刻艺术好好传承下去,同时也要把老先生教我的为人之道传承下去。

    2013年10月,韩天衡无偿捐献数十年的书画印等1136件藏品,建立韩天衡美术馆。接着,他又以政府奖励的2000万元奖金成立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用来做公益事业,进一步推广传统艺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