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红 文/摄 余泽民,旅匈作家和翻译家。1964年生于北京,祖籍宁波慈城。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心理学硕士学业。1991年赴匈牙利,从事过医生、教师、导游、记者、编剧等职业。现定居布达佩斯,翻译,写作,致力于中匈文化交流。2017年,获匈牙利政府颁发的“匈牙利文化贡献奖”。 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和医学、心理、美学等专业书籍,出国后创作了《狭窄的天光》《纸鱼缸》《匈牙利舞曲》等小说和多部文化散文集,翻译了凯尔泰斯《船夫日记》、马洛伊《烛烬》和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撒旦探戈》等近20部匈牙利名家的作品。不久前,旅匈作家、翻译家余泽民做客天一讲堂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青少年时期的饕餮阅读 余泽民的人生故事和阅读密不可分。他上小学的时候,跟外婆和表姐住在一起。时为红卫兵的表姐在北京三十五中读书,兼任校图书馆的管理员。表姐爱读书,利用工作之便偷偷将蒙尘的繁体、竖版的馆藏书拿回家读,余泽民也跟着读了不少书。有些书的内容读不太懂,但书里的某些特殊场景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欧洲的城市、庄园和贵族的衣着、举止,都为幼小的他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他知道世界上曾有过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时代。 表姐酷爱《牛虻》,还花了近一年时间将它抄在日记本上。每天晚上,表姐都会与余泽民分享当日抄写的那部分情节。有一次,表姐讲到牛虻抛弃了他的吉普赛情妇,余泽民居然蒙着被子难过地哭了。这是他第一次因文学而感动,他觉得被抛弃是一件很伤心的事。他还学表姐的样子抄书,他抄的是《安徒生童话》,不仅背熟了故事,还学会了繁体字。 余泽民的妈妈是妇产科医生,家里有许多医学书。余泽民趁妈妈出门上班,偷偷翻看医学书或《赤脚医生手册》,好奇地看书里描画的各种器官和解剖图,从而对人体产生了兴趣,为日后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打下了伏笔。 在北医读书期间,除了大量的医学课本和文学名著,他还读了许多心理学书,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使他跟人的心理世界、跟文学更拉近了一步。他觉得医学诸多领域里,心理学与人的距离最近。他的阅读兴趣因此发生了转变,开始大量地阅读人物传记,探究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认定自己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将建立在自己的情感能力上。 从日记里长出来的小说 “惟有拜伦,曾是拜伦的诱惑者;惟有拜伦,会严惩拜伦身上的拜伦;惟有拜伦的摧毁者,将是未来世界的拜伦。”这是法国作家安德列·莫洛亚在《拜伦传》里写下的一句话,余泽民把它抄在了书的扉页上。余泽民说,这句话告诉他一个人可以不断打破自己,重塑自己。 如何重塑自己?余泽民在特定的年代选择了特定的道路。1991年深秋,他听说去匈牙利不用签证,只要买一张横穿西伯利亚的国际列车票,就可以走进欧洲大陆。动身之前,他对匈牙利知之甚少,更不懂匈牙利语。十天的漫长旅途险象环生,当他站在布达佩斯东站的站台上时,感觉进入了自己的新时代。 到匈牙利后,余泽民在塞格德市的一家私人诊所里当医生。1992年2月,匈牙利恢复了对华签证,余泽民一夜之间变成了非法居住者,不仅失去了工作,还随时有被遣送回国的危险。余泽民回忆说:“最初,塞格德只有两个中国人。我处于语言分裂的状态:听到的是匈牙利语,说话靠简单的匈牙利词语和手势、表情与人沟通,用中文写字,用英文阅读。那几年特难,有一阵我得了抑郁症,靠朋友们的帮助才度过难关。”那期间,朋友送给他一本凯鲁亚克英文版的《在路上》,这本书与他的心境很吻合,他翻着字典花了三个月时间把它逐句读完。读完后就生出写作的冲动,希望自己死前也能写出一本自己的《在路上》。 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与周围人无法深入交流,只能写日记向自己倾吐,几年里他写了数百万字。那时很穷,为了节省纸张,他写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现在,这些厚厚的日记成了他写作的源泉。《狭窄的天光》和《纸鱼缸》等长篇小说,都是从他日记中的某个片段里长出来的,并在虚构的故事里,加入了个体、家庭与民族的历史。 友谊开启了文学翻译之门 对余泽民帮助最多的朋友海尔奈·亚诺什是塞格德大学历史系教师、出版人和文化名人。余泽民在亚诺什家住过多年,通过他,余泽民认识了一批匈牙利的作家。 与余泽民相识最早、交情最深的一位匈牙利作家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依·拉斯洛——2015年国际布克奖得主。1993年早春,余泽民在亚诺什家里碰到了拉斯洛,两人一见如故。拉斯洛当时有一个愿望,希望余泽民陪他沿着李白的足迹在中国走一圈。1998年,余泽民帮拉斯洛实现了这个愿望。当余泽民陪拉斯洛从中国回到匈牙利时,亚诺什恰巧出版了拉斯洛的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他顺手给了余泽民一本。余泽民也想知道拉斯洛写了些什么,他借助字典硬着头皮阅读这本书。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翻译了其中一个短篇《茹兹的陷阱》,这是他文学翻译的处女作。从那开始,余泽民迷上了匈牙利语阅读,边读边译。从1999年到2002年,余泽民用三年时间埋头翻译了三四十个短篇。当时他并没想过要发表,甚至没好意思告诉亚诺什自己在做什么。 2002年10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余泽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转折。余泽民的妈妈住在北京,偶然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说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中国还没人知道凯尔泰斯是谁,更找不到合适的译者。老人家向多家出版社推荐自己的儿子,但出版社一听说他是学医的都没有理会。有一次,余泽民的弟弟在跟朋友何勇闲聊中提到母亲的心事,热心的何勇将尚未谋过面的余泽民介绍给了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朱燕和郭汉睿。 余泽民给两位编辑发了十几篇翻译小说,得到对方的认可。很快,他承担下了凯尔泰斯作品的翻译工作。他平均三个月翻译一本书,让凯尔泰斯的《命运无常》《英国旗》《船夫日记》和《另一个人》相继在中国问世,他的翻译水平也得到了国内出版界的认可。十多年来,他翻译了大量匈牙利文学作品,被称为“当代匈牙利文学的中国代言人”。 余泽民推荐的书 《纸鱼缸》 余泽民/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作者以二十年前的几页日记为底本虚构的一个故事,小说讲述了偷渡到异邦的中国青年欧阳霁青与当地没落贵族后裔佐兰之间的偶然相识、相知和命运的交织,从而讲述两个年轻人各自背负的家庭、民族与历史的重负,讲述了青春友情的温暖、真诚、暧昧、躁动和转瞬即逝。 《烛烬》 (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著 余泽民/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洞穿人心、令人荡气回肠的小说,讲一位隐居山中的老将军与年轻时代老友康拉德的重逢叙旧。故事讲述的与其说是一场友情与背叛的爱恨情仇,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阶层隔阂、误解和注定的分裂,以及对友谊的承诺终身恪守的“贵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