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盲人诗人郑佩珍在家中写作。记者 周建平 摄 |
“得得得得,得得得得,那是我在耕耘荒漠的田地。宛如一支动听的短笛,悠悠扬扬吹出我心中的旋律……”日前,这首散文诗歌《盲笔吟》在首届全国盲人诗歌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作者郑佩珍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北京领奖,她也是本次大赛中唯一一名获奖的浙江人。 在海曙区缸桥巷28弄的老房子里,65岁的郑佩珍捧着新到的《盲人月刊》正在“阅读”。饱经沧桑的双手慢慢抚过密密麻麻、凹凸不平的文字,也像是缓缓打开了她生命的篇章。 逆境中自学成才重获新生 1966年,刚小学毕业的郑佩珍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双目失明,再也无法用双眼来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了。盲童班也因为当时社会的动荡而关闭,郑佩珍的人生一下子打乱了节奏。 三年后,家人请来了一位懂盲文的老师傅帮忙教授盲文。“第一个星期老师傅就教了我4个字母,于是我就靠着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钻研盲文学习方法。当时我会背诵这篇文章,就边背诵边摸盲文,通篇读完了,盲文拼音也就学会了。”郑佩珍的学习速度让老师傅大为惊叹。 后来,她又陆续自学了初中、高中语文盲文教材,“我要加快速度,毛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不能比别人落后。”谈及幼年遭受的逆境,郑佩珍脸上一直挂着笑,笑容里浸润着她的坚强和乐观。 让文学成为黑暗中的光明 上世纪80年代初,郑佩珍进入了民政局下属的减速机厂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她始终保留着对文学的爱好,同时还涉猎了大量的政治、音乐、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只要有新的书籍出版,我都会购买,结婚前家里有一面两米长的墙,我买的书都顶到天花板啦!” 90年代开始,郑佩珍尝试着文学创作,第一篇诗歌投给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被正式录用并获奖,这让她特别高兴。数年间,她通过《盲人月刊》发表了许多反映新时代盲人生活的文章,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曾荣获一次全国一等奖、六次全国三等奖。2012年,郑佩珍正式成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那摆放在电脑桌上,被磨得锃亮的盲文写字板和盲笔仿佛是郑佩珍对抗不公命运的“宝剑”。“虽然我幼年失明,但文学让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郑佩珍说。 互联网让她“看见”诗和远方 光阴在郑佩珍激情澎湃的创作中飞跃流逝。2006年,她也不甘落伍开始学习操作电脑。“我的电脑就是一个‘聚宝盆’,下载了戏剧、音乐、文学等,有时候看到有论点的时政新闻,我还会发给盲友一起来讨论。”每天下午,郑佩珍都会准时收听网络授课,她告诉记者,今年开春的时候,她加入了中国大爱联盟,参加了电脑和写作课程。 说话间,郑佩珍打开了她的QQ,70个好友、25个交流群,不断闪烁的QQ角标仿佛是她不断跳动的生命,铿锵有力、勃勃生机。 “这些交流群都是卧虎藏龙的,有抗战老英雄,有缉毒警察,有教师,还有国家一级作家,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郑佩珍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跟记者讲述盲友的故事。 “人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虽然这扇窗关闭了,但是文学创作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郑佩珍说,文学就像纽带,将她与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最近网上不是流行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对我来说,互联网就是远方,就是未来。” 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续大治 丁梦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