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

记者五城寻访还原张人亚初心印迹

11月3日,张人亚的侄孙张建文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里缅怀张人亚。 记者 崔引 摄

    85年前的今天,34岁的张人亚病逝在由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检查工作的途中。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对张人亚情况的询问,使张人亚成为焦点人物。

    挖掘好、宣传好张人亚的故事,是家乡人民对他的纪念,也是对“总书记之问”的作答。宁波、上海、芜湖、瑞金、长汀,我们奔波1500余公里寻访他的印迹。红色文献保护者、芜湖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出版事业重要开拓者……张人亚每一个身份的背后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蕴含着他不忘初心的情怀。

    “总书记之问”引出尘封往事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在林立的高楼中更显庄严肃穆。

    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

    “总书记,您可以再往前看一下,在这本书封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章。”当习近平走到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展柜前时,讲解员说。

    习近平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他对讲解员说:“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1932年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但是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讲解员说。

    听到回答,习近平神色凝重。

    习近平口中的“那个人”,就是张人亚。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东路19号,张人亚故居。如今,张人亚76岁的侄子张志成一人守着故居。1898年5月18日,张人亚出生在这里,他本名静泉,参加革命后改名人亚。

    因为家里生活拮据,1913年,张人亚辍学去了上海,在银楼当学徒。

    1927年末的一天,张人亚返回家中,将一包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张爵谦,托其保管。天色渐晚,张爵谦来到自家菜园里一间放有张人亚亡妻顾玉娥棺木的草棚,将张人亚托付的文件和书刊放了进去。那时,当地人有将装有亡者的棺木放置于草棚内,等上一段时间甚至数年才放入墓穴的习俗。

    几天后,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张人亚长期在外未归,可能早已离世。

    不久,张爵谦在村旁的山冈上为张人亚和顾玉娥修了一座合葬墓,一边是张人亚的衣冠冢,放置的是藏有那些文件和书刊的棺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张人亚还没有回来。张爵谦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寻找张人亚的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

    “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195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爵谦将用油纸包裹的文件和书刊从衣冠冢里取了出来,让在上海工作的三儿子张静茂交给国家。这些文件和书刊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1件。捐赠前,张静茂刻了一枚书章,在文件和书刊上盖章留念。

    由于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第一部党章,再加上被藏起来的方式很特别,张人亚被后人称为中共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

    沪芜两地展现政治定力

    张人亚为世人所关注,源于他保护下来的党的珍贵文献。我们在他曾工作过的上海、安徽芜湖采访后发现,他为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1921年,张人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人亚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瑞金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曹春荣长期研究张人亚。他说,中央档案馆收藏了一份张人亚写于1924年的材料,材料显示,张人亚在银楼里目睹了老板对员工的压榨,意识到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使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在这份材料里写到“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这表明他的初心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22年至1929年,张人亚出任中共上海地委直属第二党小组组长等多个职务,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保持着初心。

    他敢为人先。1922年9月,他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组织工人罢工,取得了“增加薪资”“减少学徒期”等成果。

    他大公无私。1927年夏天,他任《平民日报》发行所负责人,当国民党来查封报社时,他让大家撤离,只留下胞弟张静茂看守报社。结果张静茂被捕,后经多方营救才获释。

    他坚持原则。1928年4月,他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内陆交通科主任,这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工作。在他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发生过因内交工作失误而导致重要人物被捕或机关被破坏的事件。

    芜湖,是张人亚人生重要的一站,在这里,他更加成熟。

    1930年前后,张人亚在芜湖开了一间金铺,表面上对外加工、收购和出售金银饰品,实际上是作为党中央的金库,将红军从占领区没收的金银兑换成现洋,送到上海给党中央作为经费使用。

    1931年6月,张人亚被党中央委以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重任。当时,芜湖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当局更是组建了“剿共团”。张人亚克服困难,重建了党组织。

    芜湖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丁瑜专门研究过张人亚在芜湖的历史,他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当时党中央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影响下,片面要求各级党组织快速提拔工人代替知识分子担任党内要职。张人亚不仅没有照搬这一要求,还向党中央建议:要反“右倾”,也要防“左倾”。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敢于结合实际对党的错误路线进行纠偏,说明张人亚有很强的政治定力。”丁瑜说。

    张人亚当时是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开展工作的,在如今的芜湖,几乎难觅他的印迹。站在旧时金铺的位置,我们仿佛看到,80多年前,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中有一间不起眼的金铺,生意还凑合,老板却很神秘,极少露脸,偶尔露面也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虽英年早逝但“红船精神”长存

    瑞金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群。张人亚人生的最后一年是在这里度过的。

    1931年11月,张人亚从芜湖来到瑞金,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次年6月,他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负责人、中央印刷局局长。

    中央出版局旧址至今保存完好。张人亚曾经的办公室就在旧址大门左侧,里面维持着当年的摆设:破书桌、旧柜子、单人床,十分简陋。

    “据不完全统计,张人亚主管苏区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仅半年多时间,组织出版、印刷、发行了近20本著作,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干部群众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春荣对张人亚高度评价。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由瑞金前往长汀检查工作的途中病逝。半个月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发悼文,称他是“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令人唏嘘的是,一直到2005年,张人亚的家人才通过这篇悼文得知张人亚早在73年前就已去世。但他的墓地在何处,却依旧是谜。

    那么,在长汀会不会有线索呢?

    从瑞金到长汀,直线距离50公里,现在搭乘动车仅需16分钟,而在1932年,这段路走起来却很漫长。

    找专家、访旧址,我们在长汀奔波一天,却没有收获。夕阳西下,站在这片瞿秋白高唱国际歌走上刑场、何叔衡宁死不屈跳下悬崖的英雄土地上,一种豪迈之情涌上心头:也许,张人亚安息何处永远是谜,但这又何妨?他的精神早已长留人间。

    这个冬日,在张人亚的家乡,文化工作者正在创作以他为原型的文艺作品,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党章学堂,共产党员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他的精神……

    “看了张人亚的事迹,深受感动,一定要传承好像他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红船精神’。”在冬日的暖阳下,昨天前来参观张人亚党章学堂的共产党员贺霁动情地说。

    正如她所说,张人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入党,在革命最低潮时任芜湖中心县委书记,在危难之际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他身上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红船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本报记者  杨静雅  石承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