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妍捷 “人言可畏”这四个字,在看过由徐纪周导演的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所呈现的命案后,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彼时,网上那位让差生一晚做完整本数学习题,导致孩子跳楼的“严苛”老师在教室里流尽鲜血而亡;媒体曝光的那个临近拆迁却把亲生母亲赶出家门的不孝子,溺毙在装满羊水的皮囊中;乱停私家车堵住消防通道,令失火屋主活活烧死,而引起网上热议的醉驾司机,得到了同样的惩罚。影片的故事在网络负面人物一个个死去中过半,凶手江亚又针对无良律师任川设计出网络直播、现场炸死的手段,在一片火光冲天的绝望图景中最终得逞:八九十年代的老旧街道上,大爆炸引发的接连不断的二次爆炸汇成扭曲的火龙,依次掀翻屋顶的瓦砾,夹带着破碎的飞石冲破警方设置的隔离带,涌向空旷的街道……固定画面里,没有后景的扁平影像下,原本一条条四通八达、充满纵深感的社区路段一下子被密密麻麻的碎石覆盖,在图像中央迅速隐没——这大概就是死亡阴影笼罩下的视觉呈现吧:明明开始微微发亮的天际,依然没有扯破厚重的乌云;一心枉顾正义只求利益的律师早已灰飞烟灭,而因此无辜受牵连被埋在砖瓦下的市民却还在等待救援;偏灰暗的镜头色调似乎一遍遍宣示着死神还未离去——又或者,导演其实也想借着眼前这一幕幕破败的镜像,控诉罪恶,谴责舆论的霸道,不然他不会在凶手直播过程中穿插民众的反应:白天凶手进行网络公投实施爆炸过程中,镜头多次对准普通网民看链接时的神情举动。画面每一刻定格下的民众,有的还是年轻人,在网吧里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快速逼近十万的数字激动地站起来呐喊,一个劲儿鼓动周边的人跟自己一样按下“死亡”按钮,仿佛他们正在准备赢一场另类的赌局,奖金是一个并不高尚的个体生命在自己面前活生生陨落;一群懂电脑手机的老人也加入其中,三三两两靠在一处,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上的变化,就像在看一部真实的电视剧。他们不知道,其实每一次按下红色按钮发出的光已经直冲云霄,在城市上空织成了一道道血红的催命符咒…… 而凶手江亚又何尝不是“人言可畏”的受害者。荧幕上,村长对来访查案的方木如实说道,当年村里人猜测江亚是母亲与戏班子的人生的野种,于是可怜的江亚每天被父亲拳脚相加,直到上学连个像样的名字也没有,只被叫作“狗蛋”。如果没有那些流言蜚语和父亲的暴力,我想江亚的母亲也不会选择上吊自杀,江亚也不会成为现在变态杀手的模样。 因此电影中,路人的每一处特写以及展现在“晨光论坛”上的每一句话都令我耿耿于怀。在如今这个公民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里,包括我在内都学会了通过网络发出自己微弱但看起来真实的声音。我们常在朋友圈或是微博中洋洋洒洒写下百余字评论,肆意发表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谴责某件事情的主人公不够道德,却从来没有在点击“发表”的那一刻问过自己,到底自己能不能帮助受害者讨回真相,还是只想用舆论绑架法律,满足自己得以操控世事的快感?我们又可否反省过,当隐藏在电脑屏幕背后的我们站在所谓的道德至高点上对世人嗤之以鼻的时候,我们的道德难道就真的无懈可击?于是,那一帧帧镜像背后我分明看到的是一颗颗同时包裹着正义与邪恶的矛盾灵魂:他们自诩正确,以为跟江亚一样,是城市的一缕阳光,让法律无法惩治的“坏人”得到最严厉的报应,让渣滓灰尘得以清扫,让世道得以清明;他们堂而皇之跟随着江亚,以自我对错标榜世人的好坏,利用法律漏洞,理直气壮地抛弃公义,按下代表死亡的红色按钮,用所谓“以暴制暴”的方式随意操控他人生死。所以,这一系列连环案的真凶,除了江亚,还得算上这场声势浩大的网络暴力,而每个人锋利嗜血的凶器,仅仅是轻巧无害的鼠标。可怕的是,多数时候他们居然赢了!那些网络舆论践踏了法律,残害了生命,但他们竟毫发无损地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丝毫不用为自己的“杀戮”行为付出任何代价。我在电影院里看着坍塌的房屋如坐针毡,心渐渐凉透。 好在,当方木假装枪杀队长杨学武承认自己是“城市之光”的视频发布上网后,终于有网友留言让“城市之光”收手,善待生命;徐导则在彩蛋处注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正义舆论力量,也让不少观众眼眶泛红。它们像一米真正的阳光,照进网路世界,正渐渐驱散网络言论暴力的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