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生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经批准不得组织各类竞赛

2018年市教育局多措施规范义务段民办学校招生 初中不得早于4月1日 小学不得早于4月15日

去年初,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检查,查处违规办学行为,这类整治今年寒假前还将开展。(资料图片)
记者 徐叶 摄

    昨天下午,宁波市教育局就“进一步规范义务段民办学校招生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举行了新闻通气会。涉及招生,市民关注度极高。会上,市教育局针对民办学校招生及培训机构办学明确提出了两项“六不准”。

    据悉,受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的“小升初”还将陆续发布一些调整性措施。

    规范招生,先严打“干扰项”

    据了解,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而“负担重”有较大部分来自教育培训市场。为追逐利益,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甚至还试图“涉足”民办学校的招生。

    市教育局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从去年10月开始,我市个别民办初中学校采用电话咨询、网上报名、学校开放日等形式提前开展招生活动;立鸿教育、航创教育、诚享教育、博学教育等部分培训机构涉嫌介入民办学校招生,并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学科能力测试(竞赛),并声称测试(竞赛)成绩与“名校”招生(推荐)有关联。

    上述行为不仅违反教育教学规范,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扰乱了中小学招生工作秩序,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目前,违规单位已受到相应惩罚。如立鸿教育,因“无证无照”,已被停办;航创教育也收到了整改通知书;部分单位还被教育行政机构约谈。

    重拳出击,设置招生“六不准”

    为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义务段)招生,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要举行招生活动的,初中不得早于4月1日,小学不得早于4月15日。其中,民办初中跨区域招生,市教育局将建立统一报名平台,并统一招生时间。

    同时,市教育局将严查六项不规范招生行为。一是“不准”提前开展招生活动(包括提前招生登记、组织开放日等);二是“不准”采用统一笔试或者任何变相形式的统一知识性考试方式选拔生源;三是“不准”进行虚假或违规招生宣传,作预录取承诺;四是“不准”与培训机构、个人合作或运用社会机构测试(竞赛)结果录取;五是“不准”超计划招生,乱收费;六是“不准”接收未取得本校学籍学生就读。

    如果有违规招生情况出现,教育行政部门将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核减招生名额和政府资助等措施进行处罚,并将规范招生情况列入民办学校诚信办学记录,与民办学校考核挂钩。其中,违规跨区域招生的学校,市教育局将从当年开始核减该校30%跨区域招生名额1至3年,直至取消跨区域招生资格。

    培训机构办学,箍上“六条”紧箍咒

    为避免培训机构对民办学校(义务段)招生造成干扰,市教育局着重对培训机构提出六项“不准”。

    一是“不准”超出核准办学范围办学;二是“不准”在核定办学地点之外进行教学(考试)活动;三是“不准”违反教育规律,随意超前、拔高教育,增加学生负担;四是“不准”以“某某名校”“提前上岸班”等诱导性语言进行虚假、夸大宣传,随意承诺;五是“不准”以推荐入学等名义,在安全无保障的情况下组织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干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六是“不准”公布或向第三方提供学员的学校、考(测)试成绩、名次,或向第三方提供学员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等。

    对违规办学的培训机构,将由教育等部门依法采取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者,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将追究刑事责任。

    “小升初”,又强调了三个“共识”

    今年,首批“零择校”的孩子面临“小升初”;行政区划调整对“小升初”也略有影响,诸多变动令家长们对这方面的信息需求特别强烈。

    民办学校(义务段)招生,尤其是初中学校的招生,家长们的疑惑比较多。比如关于推荐生的政策会不会调整等。

    记者了解到,市教育局关于这方面的政策还在制定中,短时没法公布。不过,在新闻通气会上,新闻发言人再次强调了三个基本“共识”。

    一是义务段招生一律不得以组织书面考试形式进行统一测试;二是受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宁波外国语学校、兴宁中学、蓝青学校等校原来关于推荐生的政策会有所调整,这几所学校会有一个统一的做法;三是民办学校(义务段)跨区域招生中,具有公办背景的民办学校与纯民办的学校相比,前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名目繁多的竞赛,教育局这么看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上出现的各类针对中小学生的竞赛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是,未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而且,在教育系统内已明确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未经主管部门的批准,各学校(含高校)不得为社会培训机构面向中小学生办学、测试(竞赛)提供场地;二是在招生录取方面,初高中学校招生不得以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测试(竞赛)成绩作为优先录取条件;三是中小学校不得将非正规的竞赛成绩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国家教育部有关面向中小学生社会培训要求,进行全面清理。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余晶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