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在不忍心指责被骗的女博士

    毛建国

    近日,在广州某大学做实验的女博士饶源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此后,假冒的公检法人员接连登场,要求其筹集128万元,打入所谓的“国家账户”。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才发觉受骗。1月15日《广州日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其实是一个老套的故事,类似骗局警方有着太多提醒,媒体有着太多报道,只是因为女博士的身份标签,特别是其一句“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这才有了话题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同情永远是一个社会最弥足珍贵的品质。这是一个并不缺少同情的社会,在很多公共事件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然而有一个现象,当人们觉得一种骗术并不高明,而依当事人的身份不应该受骗,这时候给予的可能不是同情,而是谴责,甚至嘲笑。

    “可恶的是骗子,不是被骗的人”。而且,我们认为不该跌倒的地方,对有些人来说,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很多人感慨,现代社会,怎么还有“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的人,又有什么必要这么做。是的,我们看到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精明和优秀,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是,现在社会,为什么不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

    时代发展到今天,那种一心扎在实验室里自觉屏蔽外部世界的人,已经很少看到了,而从适应时代出发,这种做法也会碰到很多问题。但不管什么时候,专心专注的精神品质不应该受到诋毁。事实上,那些能够在科学上业有所成的人大多是这样,他们固然不会对世界如此陌生,也未必认可“十年不看朋友圈”,但指望他们像我们一样“猴精”,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他们都表现出“猴精”的一面,反而是社会出现了重大问题。

    “精”和“傻”永远是相对的,一个再精明的人,在不擅长不关心的领域,也可能会表现出“傻”的一面。正如我们看到的,那些攀登上科学最高峰的人,他们有在事业上“精”的一面,也往往有在生活上“傻”的一面。在这方面,有着太多案例,看过太多报道。而且,等他们摘取科学皇冠时,曾经生活上的“傻”,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细节。就像现在,如果这位女博士没有遇到电信诈骗,最终攀上了科研的高峰,“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就会成为亮点,而不是槽点。

    因此,实在不忍心指责被骗的女博士。如果说这位女博士不了解社会有问题,那让这个社会过于复杂又是谁的问题?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不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分神,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吗?从这意义上说,我们何曾不欠这位受骗的女博士一声抱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