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翎:实现梦想,光靠才华太不够了

    也许是在国外居住多年的缘故,张翎一上讲台就说“我不知道把讲稿放哪儿了,这种乌龙的事经常发生”,让整个讲座在轻松、随意的交流中开场,“幸好要讲的内容都在我的脑子里,似乎我也不需要讲稿”,于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里,张翎谈新作《劳燕》,谈她如何发现并走进玉壶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谈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不像是女作家写的小说,甚至很励志地谈到了一个人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物名片:

    张翎,著名作家,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现定居多伦多市。她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代表作有《流年物语》《余震》《金山》《雁过藻溪》等,曾获得中国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等多个大奖,小说《余震》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唐山大地震》。

    1月13日,张翎亮相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主讲《烽火岁月的人性和爱情》。

    谈《劳燕》

    “发现玉壶的那一刻 我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

    很多人知道张翎可能是因为冯小刚的那部电影《唐山大地震》, “在我所有小说的腰封上,都会写着‘《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作者’,我对此真是又爱又恨。因为在《余震》之前我写了N多的小说,在《余震》之后我又写了N多的小说。我好期待下一本书的腰封上会写着‘《劳燕》的作者张翎’。”张翎笑说。

    《劳燕》是张翎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月初入选了“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该书首次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位于温州文成县的玉壶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的抗战培训计划,女主人公在一系列大时代笼罩的人生变故中成长、成熟,情感在战争和动荡中被涂抹上别样的色彩。看似并不新鲜的题材被张翎用出色的人物塑造能力与别致又流畅的叙事方式写出了新意。

    为什么写这样一部小说?张翎介绍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跟美国海军情报部门联合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中国的13个口岸训练我们的特殊军人,其中第8营地在温州。“我当时无意看到了几本美国退役援华海军军官的回忆录,里面提到一个地名叫玉壶。在注释中,说玉壶是浙江温州的一个地名。我是地道的温州人,却不知道温州有一个叫玉壶的地方,更不知道温州在抗战中有这样的战史。我一直觉得华北、华中是抗战重地,一直以为温州是抗战期间的一个世外桃源。在发现玉壶这个地名的那一刻,我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我产生了极大的兴奋感,所以顺着这个口子走下去挖掘了这个题材。”

    在小说《劳燕》中,张翎把玉壶虚构成了“月湖”,没有用真实的地名。

    聊写作

    “17年听力康复医师的经历 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在《劳燕》中,张翎写了战争,写了战争给人们心灵留下的永久创伤,写了在战争的缝隙间人性开出的美丽之花,比如,“在写《劳燕》之前,我对勇敢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会觉得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勇敢;当我写《劳燕》时,我突然发觉勇敢有很多张面孔。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英勇献身,是一种绝对的勇敢;可是为一个爱的人、为一件所爱的事卑贱地活着,那难道不是一种勇敢吗?我觉得这比前面那种勇敢更加勇敢!”

    为写《劳燕》,张翎采集了很多素材,她通过温州一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走进了玉壶当年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训练营的旧址,采访了当年那些经过特殊训练的军人、当地村民等。小说中不仅有她通过实地考察打捞来的很多历史碎片,更有她在北美做过17年听力康复医师的生活积累。

    “我是有美国和加拿大行医执照的听力康复师,这份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因为来诊所康复的一部分患者是从战场上下来的退役老兵。”张翎说,如果没在诊所见过这些人,“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对灾难、心理创伤、治愈、救赎这些话题有这么深的感受。所以我从那以后写的《余震》《金山》《阵痛》,一直到今天的《劳燕》,每一部看起来完全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每一个故事底下的潜流其实都是有关联的,都在探讨灾难把人逼到墙角的时候人性会迸发出太平年月里绝对没意识到的能量,探讨人性、感情在灾难来临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裂变。”

    答读者

    “能够实现梦想的人 常常不是最聪明的人”

    进入讲座的互动阶段,现场读者抢着提问,张翎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答,金句不断。

    在17年为谋生而从事听力康复师的过程中,有没有忘记过想要当一个作家的梦?对此,张翎说:“我的N多作品是在从事听力康复师的同时完成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一定是个铁人。这个过程肯定是很艰难的。琐碎的日子很多,你常常会觉得那是看不到头的隧道。我觉得最后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常常不是最聪明的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当然必须要有才华,但我觉得耐心、等待等那种定力特别重要。”

    如何看待如今的电子阅读?张翎认为,人类传播文字的媒介一直在变化,从甲骨文,到竹简、绢书,再到纸质印刷,中间经历了很多时代。网络、手机阅读是否会最终替代传统纸质阅读?目前谁也不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尚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尘埃尚未落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只要人类依旧有心灵和情感活动,阅读的需要永远不会消失,不管阅读媒介如何变化。

    张翎荐书:

    1.推荐书目:《爱和黑暗的故事》

    作者:阿摩司·奥兹(以色列)

    推荐理由:奥兹以一个大家族的命运为前景,演绎了“二战”之后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聚集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大迁移过程。集中营的阴影刚刚甩在身后,建立新家园的重重波折又成为新一轮的磨难。奥兹夹杂着泪水、激情和幽默的史诗般书写,带领读者进入一段长期是话题却终不甚清晰了解过的民族历史。从犹太民族的苦难和坚忍之中,我们似乎看见了自己民族的影子。

    2.推荐书目:《在异乡的窗口,守望》《在时代的痛点,沉默》 

    作者:夏榆

    推荐理由:这一套两本书汇集了资深媒体人夏榆这些年来对国内外多位知名作家,包括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访谈。夏榆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洞见,从文学的缺口里进入,延伸探讨了这些作家的哲学、历史和人文观。在夏榆笔下,作家们是丰富、立体而富有感染力的。他为我们有限的视野打开了一扇充满了惊讶的窗。

    活动预告:

    1.讲座《看不见的乡愁——宁波乡土建筑文化谈》

    时间: 1月20日1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张全民,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在读,除学科教学外,一直关注乡土文化和建设,著有乡土建筑文化随笔集《看不见的乡愁》、乡土人文地理著作《钱湖烟雨》。

    2.讲座《I have a black dog ——直面抑郁》

    时间:1月27日1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张媛媛,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医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认证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师。擅长青少年学生及成年人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3.沙龙《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南美》

    时间:1月28日1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人文地理馆(鄞奉路258号/南塘河街157号)

    主讲人:贾亚炜,海曙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将从摄影的角度讲解南美之行的拍摄体会和历史人文掌故。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性摄影大展中获奖,出版过《海曙变迁》等多本影像书刊。

    本版撰稿 记者 俞素梅

    摄影 通讯员 应珂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