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岁音乐家李微出版专著《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

首次系统整理了甬剧的音乐元素

    本报讯(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陈也喆 文/摄) 甬剧是滩簧剧种,音乐和唱腔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重要特质。昨天,记者从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获悉,90岁的甬剧音乐家李微编著的《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近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首次尝试对甬剧声腔、唱调、唱腔等音乐元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

    1954年,从部队复员的李微进入宁波甬剧团担任作曲。他虽然原来从事音乐工作,但从没接触过甬剧音乐。为了早日进入角色,他虚心向剧团的老艺人请教,还从旧货摊上搜集了大量解放前的宁波滩簧唱片进行研究。1957年起,他背着剧团的老式录音机,走村串巷各处采风,向尚存乡间的小菊花、三猫瘌头、长脚木匠、李庄义、宁德鼎等宁波滩簧老艺人请教。1963年,甬剧名角徐凤仙、贺显民在上海瑞金剧场观看了宁波市甬剧团演出的《亮眼哥》(编剧胡小孩)后喜出望外,他们对李微说:“真好听,几十年没有听到的传统唱腔,被你翻了出来,并赋予了新生命。”戏中,李微首创了降B调体系与甬剧整套板式,不仅旋律更美,而且更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甬剧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几十年来,李微作曲的甬剧剧目有百余部,其中包括《姑娘心里不平静》《五姑娘》《新田螺姑娘》《亮眼哥》《姜喜喜》《三篙恨》《浪子奇缘》《泪血樱花》等。他曾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音乐家”称号,获得过“第一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

    李微对甬剧音乐最大的贡献是规范了上演剧目的音乐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1955年以前,甬剧唱腔和音乐极为混杂,演员们各自设计唱腔,尤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上流行什么,宁波滩簧就唱什么。李微在搜集整理中,剔除了一些流行音乐、电影插曲、北方小调和其他剧种的代表性曲调,依据声腔系统、功能和结构形态,将甬剧唱腔分为基本调、“四明南词”类调、“乱弹”腔类唱调、杂曲小调类等四大类,同时,根据角色感情的需要进行布局,初步设计唱腔,然后由演员、导演讨论和修改,这样的唱腔设计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凝结了李微大半辈子的心血,该书讲述了甬剧音乐的来龙去脉,厘清了甬剧在萌芽时期、马灯班时期、滩簧时期、改良甬剧时期、新甬剧时期其音乐的历史轨迹与演变。

    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王锦文说:“整理出版甬剧专著是甬剧传承工作的重点,甬剧的音乐和唱腔在甬剧艺术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研究甬剧音乐的演变史,可以为甬剧的未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的路径。《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的出版是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在挖掘整理甬剧传统方面的又一成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