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人文地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山村

□东山村的优质水源,滋养了一代代东山人。
□家门口烧水的老人(摄于2010年)。
□悠然自在的老人在房前屋后讲大道(摄于2010年)。
□月宫山古道已成了户外运动爱好者健身的好地方。
□老人利用毛竹的竹梢制作扫帚。
□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坐在家门口晒着暖阳。

    东山村坐落在鄞州区赤堇山脉中,海拔500多米。古村东向福泉山,西面大岗山,背依连绵群山。

    东山村建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村里不同年代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旧时,东山村有个非常仙气的名字叫“月宫山”,它与钱家山、芝山、俞家山、吴家山合称为“五山头”。

    村里有条古道,是旧时村民进行商业贸易活动的必经之地,也是该村连接山外世界的一条纽带。古道两侧竹林叠翠,溪流潺潺,清风徐徐,一派古风之气。

    过去,东山村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们都通过这条古道,把毛竹、茶叶背到韩岭市卖,所得收入,换回生活需要的日用品。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至今,村里老人口中还流传着“上磨肩胛,下磨脚底”、“脚娘肚当米缸”、“五市不出(赶市集),镬爿吊起”等顺口溜。

    据当地一位80多岁姓钱老人回忆,以前,山里砍下毛竹全靠人力沿古道背到山脚的大路上,然后装上手拉车,拉到育王溪,再在那里制作竹筏装毛竹,走水路前往上海。月宫山毛竹卖到大上海,这是东山村经济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1956年,东山村利用毛竹资源,先后办起了热水瓶竹壳厂、竹编工艺厂。后来,村里相继办起了几家竹编厂,编制一些篮子、箩筐之类的生活、生产用品。

    编竹器虽然辛苦,但比起上山下田、风吹日晒的农活,相对轻松,而且还有一点技术含量。上世纪80年代初,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鼎盛时期的东山竹编在邻近的几个村子开了分厂,从事竹编的人员有五六百人。

    上世纪80年代末,东山村开始慢慢冷清,没有了昔日鼎沸的人气。村里的青壮年逐渐外迁或搬到山下新村,谋求新的发展,孩子们也跟随父母到了城镇。这一现象导致留住村里的人口逐年减少,原来2000多人口的村庄,如今只有百余位年长的老人在这里守着家园,读着光阴。

    东山村的后代走出了山村,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而山里的竹林依旧茂盛,月光仍然皎洁,朝阳暮色中,老屋的炊烟照旧升起。留守的老人在四季更迭中,见证着古村的落寞和深沉。记者 胡龙召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