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师把饭搬到孩子们教室门口。(资料图) |
昨天早晨6时30分,周一。在宁海县长街镇隔洋塘村渡口,20多个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上了轮渡,去岳井小学读书。轮渡缓缓启航,孩子们把目光投向岸上,感到似乎少了一些什么。 “张老师离开我们已经8天了,但我一直觉得他还没有离去。”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对旁边的小伙伴说,大家一下子没有了昔日的嘻闹,顿时安静下来。 孩子们口中的张老师,就是近日被中央及省市各大媒体报道的感动无数人的“最美摆渡人”张翎飞老师。 张翎飞,这个在海边农村学校扎根了33年的“摆渡人”累了,他放下了课本,带着对孩子们的牵挂,化作一朵美丽的浪花,折射着太阳的光芒。从前天开始,记者再次赶赴宁海,采访了张老师生前的同事、家人及朋友等,请他们回忆张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翎飞。 他把学生当成自家的娃儿 “张老师最放不下的就是他接送过的学生们,在他治疗期间,我每次去看他,他时时牵挂的就是这些学生。”张老师生前任教的岳井小学校长叶兆明哽咽着说。 在叶兆明眼里,张翎飞是一个诚信、可爱、敬业、纯朴的人。在15年的接送学生的生涯中,从来都是无怨无悔。其间,也有人提出替换一下他,他都婉言谢绝了。“这些孩子都是和我一个村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和我有感情了,在我眼里,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能行,还是让我来吧。”张老师每次都用这样的理由回绝了学校的关心。 去年3月3日是周五,张翎飞最后一次把学生送到家中,然后到医院查出得了肝癌。3月5日,他给家人说第二天还要送孩子上学。他的家人就给叶兆明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劝张老师先把病看好再工作。在叶兆明的劝说下,张翎飞才去住院治疗。 在张翎飞住院期间,叶兆明看望过多次。见到叶兆明,张翎飞总是和他说:“孩子们一定要准时接送,不能把孩子们的学习耽搁了。孩子们在学校住宿,晚上要常去看看,给孩子们盖好被子”。当他得知孩子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才露出微笑。 心中始终装着学生 据岳井小学前任校长王斯福回忆,张翎飞的父亲也是一个老教师,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2007年,因为刮台风轮渡停航,学校决定租一辆车从陆路绕道送孩子们回家,一路上风大雨急,有些孩子感到害怕,张老师一路上安慰孩子们说:“马上就要到家了,别着急!”他把孩子一个个送回家,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到自己家。 王斯福说,张老师本来有调到其他学校的机会,但是放弃了,因为他舍不得隔洋塘村的孩子们。 在同事陈萍萍眼里,张翎飞“傻得可爱”。两三年前,他在送学生回家的轮渡上,当时已是秋天,学生们都穿上了薄毛衣。一个学生的鞋子不小心掉到了海里,他听到学生的呼叫声后,二话不说,连衣服也没有脱跳到海里,把学生的鞋了捞了上来,然后浑身湿淋淋地回到家里。家人为他的举动表示“抗议”。他却说,看到孩子那么着急,就想着先把他的鞋给捞上来,其他什么也不想了。 陈萍萍还说,张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2016年3月开始,因为学校食堂改造,学生们要在教室吃饭,饭菜要分开打。张老师每天都把孩子们吃的饭从近百米外的老食堂搬到教室门口,有些班级在二楼,他也给搬到楼上。有一次,张老师没在,她和另外一位老师去抬盛饭的桶,发现两个人抬都吃力。 像家人一样的老好人 张老师离去有几天了,在隔洋塘这个海岛小村,不少村民说起此事,还是一脸的悲伤。“张老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隔洋塘村4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我也曾教过书,和张老师当过同事,他是一个好人。如今他走了,全体村民都很难过。”隔洋塘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苗告诉记者。 据李文苗回忆,张老师接受护送学生上学的任务时,刚开始特别辛苦,因为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学生宿舍,他每天都要接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的宿舍解决了,才改成一周一次。对于接送学生这件事,他的家人一开始也是反对的。“这又不是带个苹果橘子什么的,如果孩子们在路上出个什么事,你能担待起么?”这是家人的疑虑。张老师却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他们的孩子就是自家的孩子,小心些不会出事的。 就这样,他坚持了15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海岛的孩子们读书不容易,我要尽力所能及的责任。 村民商俊香说,张老师因为每天都要回家,他们有什么要带给孩子,都托张老师捎过去。有时候,他的电瓶车放得满满当当的,但他从没表现出一丝的不乐意。 开渡轮的船老大叫鲍期根,也是隔洋塘村人,今年60岁,他开船有30多年了。据他回忆,张翎飞平时话不多,每次乘渡轮,总会帮他们把垃圾清理干净,看到有人电瓶车推上渡轮时吃力,就会上去帮一把。 “张老师送了我6年,能成为他的学生,我感到很幸福。”去年1月,作为张老师第一批护送过的隔洋塘学子代表,张明珠将“最美宁波人”的奖杯和荣誉证书交到了张老师的手中。现在,张明珠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她说:“张老师教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那就是‘一诺千金’。”如今,期人已逝,张明珠说起这事也伤感不已。 办丧事期间不忘接学生 张翎飞的家在村子中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记者来到时,看到院子内还笼罩着一片哀痛的气氛。 张翎飞的妻子冯静丹告诉记者,在她眼里,丈夫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丈夫总是先把学生的事办好才安排自己的事。有一次,他们约好第二天去象山办事。当天晚上,因为天气突变,一个学生家长托他把棉衣送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第二天,他就取消了去象山的行程,专程跑学校给孩子送衣服去了。 2014年10月份,他们一家搬到了宁海。家人劝他接送孩子这件事,还是让别人去做吧,毕竟离家远了,不方便。但是张翎飞依然坚持了下来。每周五,他把孩子送到家后,再骑电瓶车到长街公交车站,然后倒两次公交车回自己家。 张翎飞的女儿张怡说,她父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爸爸很节俭,但村民们遇到难处,向他借钱时,他总会伸出援手。钱借出去之后,别人不还,他很少去要。他生病住院后,前后花费了100多万元,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他也没有去讨借出去的钱。他说别人没有还,肯定还有难处。我们还有工资,总会有办法的。” 张怡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11月份,她爷爷去世了,在办丧事期间,正值星期五。她父亲放下手头的事,就去接孩子们了。家人想不通,张翎飞却说:“不把孩子送到家,我心里不蹋实。” 记者了解到,张老师去世后,包括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在内的中央和省、市媒体纷纷报道到他的事迹,大家用各种方式悼念张老师。 “渡轮的机器轰鸣声,划破了湖面上的晨雾;15个春夏秋冬,你坚守着承诺;像树一样,固守在海岛乡村,一个父亲一样的摆渡人;你是老师,是保姆,还是朋友;你让琅琅书声,滋润了乡亲们的心田;你把风风雨雨,担当在宽广的双肩。你的前方,是波光粼粼的彼岸和孩子们无尽的思念。”有网友这样写道。 记者 边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