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翎飞护送孩子。(资料照片) 通讯员 陈云松 摄 |
张翎飞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深深感动着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的家人,以及所有了解张老师感人故事的人。与此同时,张老师的爱也在同事、学生中接力传递着。如今,他的同事组成了护送团队,他的学生接过了爱心接力棒。 13名老师组成护送团队 记者了解到,从岳井小学到码头,坐上渡轮到隔洋塘村,一趟下来得半个小时,中间如果等待渡轮则时间更长,张老师每次得来回两趟,冬天在空旷的码头特别冷,张老师带学生时总是走在前,没停稳不让动,管得很严。 隔洋塘村有29名孩子在岳井小学读书,轮渡比较大,但张老师为什么要分两趟护送呢?原来,从2015年下半年起,国家有规定,为了安全考虑,每艘轮渡每次学生不得超过20人,因此张老师就要求让孩子分两批乘渡轮。 “张老师在送第一批学生过去时,还会有一名老师当张老师的助手,当时这名助手老师并不固定,学校里只要谁有空都会主动请缨,他的任务就是在岸边守护等渡轮的第二批学生。”岳井小学校长叶兆明告诉记者,“孩子们年纪小,又好动,必须有老师看着。渡轮一个来回要40分钟,刚好渡口边有个岗亭,这时老师会让第二批孩子坐在这里,一起看看书聊聊天等候轮渡。” 如今,张老师走了,但是护送学生的重任并没有停下来。 张老师去看病时,13名教师加入到“摆渡人”行列,一个“1+12”的团队义务接力护送学生。每周固定一名老师带队,其他12名老师轮流加入护送。 “我们接过张老师的接力棒后,更加感受到张老师的不易。他不管刮风下雨,坚持15年跨海护送学生。”每周固定护送学生的王胜华老师今年60岁了,他告诉记者,他和张老师一起工作多年,如今,全校13名教师都成了张老师的接力队员。 “张老师的离去,我们全体师生都很悲痛,我们一定会像张老师一样,踏踏实实做事,沿着张老师的路,把隔洋塘的学生照顾好,安全送到家中。”王胜华老师说。 浓浓爱心在岳井小学传递 其实,多年来,张老师的言行也影响着岳井小学的师生们,浓浓的爱一直在这所小学校园中传递着。 平时,隔洋塘村的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的,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8点多熄灯睡觉,而很多老师也住校,因此老师和学生作息基本一致。“在我们学校,老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而且孩子年龄又小,这时老师更像爸爸妈妈的角色,所以师生感情特别深。”叶兆明说。 无数个清晨,老师们带着孩子晨读早锻炼;无数个夜晚,老师们都陪着孩子一起晚自修。“我们会把住校的孩子集中在一个大阅览室里,老师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校长告诉记者,“大概下午4点上完课后,住宿的孩子先是做作业,运动一下,然后吃晚饭,晚自修冬令一般从晚上6点开始,夏令一般从晚上6点半开始,小学生作业不多,一个小时足够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住宿的孩子中有年龄比较小的,刚开始对寄宿生活不太适应,甚至还有尿床的。“所以,老师在熄灯后要时不时去宿舍看看,孩子们睡得怎样,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有时,也有孩子突患疾病,时间紧迫,老师就要比家长冲在前面。“有个孩子体质很弱,经常感冒,上学期有个晚上9点多,他突然发高热了,老师赶紧送他到附近的乡村医院,当时医生给开了点药回来。老师不放心,当晚一直看着孩子。到了晚上12点多,孩子出现反复呕吐,情况紧急,老师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连夜把孩子送到宁海第一医院。幸好及时送医,孩子病情得到控制。当时如果联系孩子家长,家长再赶过来,恐怕要耽误孩子看病了。” 岳井小学教师赖初初说,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些力所能及和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是最幸福的。张老师15年坚持下来了,感染着我们坚定地去做好他未竟的事业。张老师的言行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还留在岳井小学。 要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 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王海彪主任医师,是30年前张老师的学生,“我和张老师是同村的,30年前,我就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张老师的妈妈赵老师还给我上过课,张老师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但我也算是张老师的学生。” 王海彪后来在宁波工作,这么多年,每每回到老家,总能听到村里人用非常尊敬的语气提起张老师,“农村人朴实,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张老师人很好’。” “我们村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小孩子要跨海去读书。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帮助关心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他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村民。”多年来,王海彪也一直非常感动于张老师的爱心。 哪知道,去年年底,张老师因为病重到李惠利医院住院。“张老师动过肝移植手术,但是肝癌已经转移,已是晚期,病情相当严重了。”王海彪说,作为张老师的学生,看着老师深陷重病,心里也很难受。 去年12月,张老师病情更严重了,发生了肠梗阻,“有段时间,他吃不下东西,肚子很胀,只能用鼻饲进食,非常痛苦。”王海彪说,“针对这种情况,科室在开会讨论时提出,是否可以进行一个微创手术。这个手术,是一种姑息性治疗,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但在当时可以起到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让肚子不胀,缓解疼痛,延长生命。” “但是,这个手术的风险也很大,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下不了手术台。”医生们在进行评估时,更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当时,我们把情况分析给张老师家人听,征询他们意见,张老师家人决心比较强,希望减轻他的痛苦,而且张老师本人也有这个决心动手术。”王海彪说。 面临这个大风险的手术,谁来主刀?王海彪接手了,说起当时怎么考虑的,他说:“也没考虑很多,只是觉得作为医生,我就要解除病人的痛苦。” 微创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还比较顺利,大概术后第三天,张老师就能进食了,缓解了些许痛苦。 “在张老师眼里,一切为了学生。我特别能理解他的这份爱心,我想,老师和医生一样的,在我们医生眼里,也要一切为了病人,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王海彪动情地说。记者 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