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爱心城市 暖心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宁波”

从丽水来龙观乡定居的乡亲们暂时不愁香菇销路了

瞿成新在照料香菇。

    “瞿师傅,上次拉去的香菇,一共卖了1600元,你数数。”昨天下午3点多,寒风凛冽,冬雨夹着零星的雪子落在大棚上噼噼啪啪响,宁波慈善商店负责人莫益民把一沓百元大钞交到47岁的瞿成新手中。瞿成新放下手头的活计,接过钱,一个劲地道谢。

    从丽水老家来宁波定居有10多年了,瞿成新之前总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个外乡人。这两个多月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宁波人了,也格外庆幸当时选择来宁波。这是怎么回事呢?

    1 为给孩子筹学费,47岁的他种起香菇

    瞿成新的香菇大棚在海曙区龙观乡桓村。

    这几天降温,他连夜给大棚里的菌棒又盖上了厚厚的塑料膜。掀开膜,一个个铜钱大小的香菇俏皮地冒出脑袋来。他拿起一根菌棒说:“天气冷,长得慢。天气一热,长得可快了。早上摘一茬,晚上还可以摘一茬。”

    瞿成新一共种了三个大棚的香菇,菌棒一共有2.4万棒左右。周边的十多个大棚里,也都种着香菇。

    瞿成新说,几户老乡本来住在丽水市景宁县,2006年因浙江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滩坑水电站在当地建设,就搬迁到了龙观乡桓村,成了新宁波人。

    来宁波后,瞿成新主要在工厂做小工。2017年,他想着重操旧业种香菇。一来,当时在老家时,他和老乡们就靠种香菇为生,有种植技术。二来,家中两个孩子,一个正读大学,一个在读中学,靠做小工给孩子们筹集学费,特别是供两个孩子读大学或者再深造的话,实在是太难了。

    “为了孩子,年纪大了,也要拼一把。”去年春天,瞿成新等5户人家拿出30多万元积蓄,又向银行借了30万元,从老家引进了菌种,开始在龙观搭起大棚种香菇。

    去年国庆节后,大棚里的香菇开始陆陆续续冒出伞状的帽子了,瞿成新很开心,每天扑在地里照料这些菌棒,期待着丰收。

    2 卖不出去,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一个月后,香菇喜获丰收,瞿成新却笑不出来了,因为没人收购。

    在丽水老家时,当地农民普遍种植香菇,香菇产量高、质量好,因有规模效应,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商家会到地头直接收购的。

    现在,只有5户人家种香菇,酒香也怕巷子深,根本没有人来采购。大棚里的香菇夜以继日地长大,不停地冒出新的伞帽来,瞿成新的眉头却再也展不开,甚至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

    “没办法,只能零星卖给边上的菜市场,价格卖不上去,只有老家的一半。我们没有冷库,刚采摘的香菇比在冷库里存放了一段时间的香菇颜色深,很多人认为是不新鲜,销路很差。”老乡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香菇的销量远远跟不上产量。“实在没办法,有几次,只能一筐筐倒掉,心痛啊。”

    当瞿成新和老乡们开始绝望的时候,村里、乡里、市里陆续有人了解到他们的困境。

    “龙观乡的妇联主席曾徐老师来了后,说要把我们的香菇基地包装成最美女主人项目。” 瞿成新回忆,自己当时也不是很理解,这个项目会带来什么好处。没想到,过了几天,曾老师给他们设计了牛皮纸的精美包装袋。本来香菇是成筐批发的,这么一包装,看上去高档多了,适合零卖。

    如今,在瞿成新的大棚旁边,竖起了“最美女主人”项目的统一标识,旁边还有可爱的蘑菇精灵摆设,看着童趣十足。

    3 爱心渠道卖了3万斤香菇,解了燃眉之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卖香菇的队伍中。

    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义工们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后,决定由宁波慈善商店帮助他们卖香菇。莫益民说:“我们一共拉回2000斤香菇,在慈善商店销售。”同时,慈善商店还通过线上渠道——邮善邮乐在网络上卖香菇。

    除了直接销售外,义工们通过朋友圈等各个途径推销起龙观香菇,介绍食堂、大采购商直接到地头采购。

    龙观乡策划了香菇采摘游活动,周末经常有10多户家庭到地头采摘香菇;政府部门的食堂也来采购、代销香菇……

    “通过各个爱心渠道,3万来斤香菇找到了出路。”瞿成新说,这解了他和老乡们的燃眉之急,让他们又看到了希望。据介绍,菌棒会一茬茬长香菇,直到清明节左右都能产香菇。最近天气寒冷,香菇生长速度明显放慢,这几天不用为来不及卖发愁了。

    莫益民说:“我们和乡里想通过资源对接,帮助他们解决长期问题。比如,如果能有小型的冷库,能有烘干设备,情况就会好很多。”

    瞿成新朴实地说:“以前我们水库移民,有好几个地方可以选,我们选了宁波。只听说宁波蛮好,也不知道哪里好。这次,我真正知道宁波的好了。这么多不认识的人主动来帮我们,不要一点回报。”记者 王颖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