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桥 历史上的小宁波 柴桥,名字的由来其实很简单:一户姓柴的人家,在穿镇而过的芦江上建了一座桥,名曰柴家桥。久而久之,为了方便,就称为柴桥了。 早在明朝时,柴桥就已经形成了集市。至清乾隆年间,每逢农历一、六,镇上有大市,三、八有小市,商贸繁荣。不仅方圆几十里,就连沈家门、六横等地,都有客商、百姓前来做买卖。据说最盛时,有店铺近200家,药店、布店、粮店、百货、食品乃至典当行、银楼,应有尽有。 1916年,柴桥镇成立商会,在会长朱旭昌的带领下,工商业者纷纷出资办厂、办校、筑塘、修桥、浚河,还引进了医院,创建了邮局,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柴桥也赢得“小宁波”的美称。 一个人踯躅在柴桥老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整洁有序。从当地人称为“柴桥头”的地方出发,由北向南,虽然没能见到100年前的老店,但是现存的店铺也都有年头了。天华照相店、老街生煎店、陈记拉面馆、飘逸染发店、老街老铁器店等,不胜枚举。虽然透着沧桑,但南北货品琳琅满目,也不乏时髦洋气的服装饰品。 从老街的南面出来左拐,柴桥的“母亲河” 芦江河赫然跃入眼帘,河道宽阔,河水清澈,桥若彩虹,“柴桥”依旧。 在河埠头洗拖把的李大姐引我走进了建于1912年的朱旭昌大宅,檐楯月梁、牛腿雀替上的雕刻仍然泛着当年的华彩。主人当年在商会内设立“柴桥代办平难米公所”,每年青黄不接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开仓济粮,救济贫民的事迹,不但在老一辈中口口相传,还载入了近代柴桥商会发展史册。 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柴桥中学的俞先生说,清朝到民国时期,镇海县形成南北两个重镇,甬江之北的镇海城关和甬江之南的柴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柴桥一直是镇海县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每逢集市,新碶、霞浦、郭巨、白峰、昆亭、三山、上龙泉、下龙泉等方圆几十公里的山民、渔民、居民汇集于此,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购物逛街,毅然一方富庶快乐的好去处。 “每到早上天蒙蒙亮,住学校寝室的我们就越过围墙跑到街上,喝一杯浓浓的豆浆,吃着糯糯的年糕团,这种乡味至今留在心底。”俞先生不无怀恋地回忆当年的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