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宗颐赠送宁波的墨宝“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资料图片)。 |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于昨天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饶宗颐是天一阁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昨天,天一阁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分别发去了唁电,进一步的悼念活动将根据香港方面治丧委员会的消息而定。 饶宗颐1917年8月出生于广东潮州,1949年到香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80余年,曾先后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也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其治学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艺融会贯通,又精通多国语言,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他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百岁高龄时仍笔墨挥洒不息,学术界曾先后把他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2014年他荣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代宗师。 结缘天一阁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饶宗颐还有一个身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亚洲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博物馆的名誉馆长。 饶宗颐和宁波的不解情缘始于1984年。据媒体报道,当年春,饶宗颐曾与友人梁耀明、程十发等游历浙东十余日。那是他第一次到宁波,在参观天一阁时,饶宗颐即兴题诗《登天一阁》,表达自己“失喜观书”的心情。 饶宗颐初游天一阁写下的诗作被一位热心的宁波文化人士读到后,2011年初,这位热心人联系时任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的贺宇红,他说: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郑炜明是宁波人,饶宗颐先生1984年赴天一阁后留下了诗作,有没有可能与天一阁合作呢?于是贺宇红就开始了与郑炜明博士之间的邮件联系。2012年底宁波方面与饶宗颐学术馆谈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013年6月,“饶宗颐艺术展”在天一阁博物馆举行,饶老专门为此题词“书情画韵”,书法艺术炉火纯青。当时来甬参加展览开幕式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曾介绍说:“饶老写了80多年的书法,草、隶、篆、行、楷各种字体都擅长,又融会各种字体自成一家,被称为饶体。饶老的书法成就受到书画界同行的肯定,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社长就反映出他的艺术成就。” 作为“回访”,同年10月,“根深叶茂——天一阁馆藏珍品展”在香港饶宗颐学术馆举行,这是两地又一次深入的国学交流,展出了天一阁馆藏珍品80余项,主要包括古籍、碑帖和书画。正是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典礼上,96岁的饶宗颐受聘成为天一阁博物馆名誉馆长。这也是天一阁首次颁赠这一名衔。在接过聘书之际,清瘦的饶宗颐谦称自己“非常渺小、非常惭愧”。他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我是非常渺小的一个人,接到这样一个证书,算是为文化交流出一份力。让大家在烈日之下看我来受聘,我很惭愧,很感谢各位……” 受聘为天一阁名誉馆长后,饶宗颐不仅为宁波题写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墨宝,还为2013年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大庆撰文。 2016年10月,在饶公百岁之际,又逢天一阁建阁450周年,“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展”在天一阁举行,这也是饶宗颐学术馆和天一阁博物馆之间的第三次深入交流。展览以“荷花”为主题,汇集了饶宗颐晚年的荷花画作和书法作品近40件(套)。在这次展览中,大家都知道了饶宗颐喜爱荷花,其父为他取名“宗颐”,是要他宗法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君子风范,周敦颐一生喜爱荷花,有《爱莲说》名篇传世。饶宗颐自幼熟读佛经,深契禅机,莲花为佛家之圣花,故而对莲花之真谛了然于胸。饶宗颐笔下的荷花有“饶荷”之誉,无论是气势雄伟的泼墨巨画,或是意境清幽的小品荷样,所表达的荷花精神,都与他学问中的敦煌学、佛学、禅学有着重要的关联。 一生与藏书楼结缘 饶宗颐晚年和天一阁结缘,而他的童年和少年也是在藏书楼里度过的。李焯芬曾介绍说,“他的一生与藏书楼结下重要缘分”。 让人想不到的是,学富五车的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出身书香门第的他是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饶宗颐出生于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为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工商金融界名流,祖上几代皆为潮州首富。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喜爱西洋建筑的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儿时就浸泡在藏书楼,丰富的藏书就是他的玩伴,小小年纪文史典籍早已烂熟于心。 饶宗颐曾经自述:“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少年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总觉得学校教的“太肤浅”,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他小时候不出去玩,就在藏书楼里读书。”李焯芬说。从16岁开始,饶宗颐便继承父亲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饶宗颐曾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记者 俞素梅 ■新闻链接 饶宗颐治学成就 1935年,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年仅18岁、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饶宗颐被破格聘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他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构建,起到基础性的影响。 饶宗颐先生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1962年,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由此,饶宗颐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成为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书中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此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专研散落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饶宗颐先生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13个门类,他出版著作60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地语、伊拉克语等数种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饶宗颐先生以中国人却能通乎异国“天书”。 饶宗颐精通古琴,还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