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字德三,号冠西,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学者。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委派来到中国宁波传教。1858年,作为美国驻华使团的翻译,参与《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1869年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1898年,清政府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在华生活六十余年,历经清末民初两个时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亲身参与或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活动。而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丁韪良更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将西方的先进文化,如国际法、进化论、教育观念及制度、心理学知识、经济学理论、自然科学知识等引入到中国,也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
丁韪良的英文著作中有一部是自传体作品——《中国六十年记》(A Cycle of Cathay,or,China,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华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录作者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其中南方部分就是以宁波为中心。作者在宁波生活了十年之久,正如他自己所言,那是其“一生中最容易感受新鲜事物的十年,也是一生中学习外语的黄金季节”。宁波是他在华事业的起点,丁韪良在这里开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了解中国社会,这也为他以后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