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民生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科学素养成为洋药迷信的克星

    依照常识,评价一种药物,安全、疗效肯定得放在首位。怎样才是对症下药,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该领域的专业医师。现在倒好,海淘儿童药品受热捧,儿科常被洋药“搅局”,让专业医生与药师惊呼这些家长“心真大”。其实,与许多人迷信洋奶粉以及轻信食品谣言的根本原因相似,那些迷信洋药的“心大”家长,最需要补上的,是科学素养这一课。

    简单地说,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结论的能力。再来看看那些费时费力又费钱海淘洋药的宝妈们,她们往往起始于妈妈群,听信于朋友圈,又安心于“大家都在用,应该不会错”,对洋药的认知、购买、使用与“科学”两字少有瓜葛。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勃兴,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未同步。这既与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山寨专家太多有关,也与专业的科普与辟谣平台太少不无关系。尤其是当一些迷信与谣言的背后隐藏着灰色或者非法产业链的时候,借助公众科学素养缺乏的“西风”,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就更为明显。比如,一些海淘儿童药品受捧的背后,往往有海外代购在推波助澜;“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背后,有赚取流量费、广告费甚至向企业勒索等灰黑色产业链。对他们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越是不足,他们就越有“腾挪”的空间。

    公众科学素养不高,往小里说,会导致“吃错药”,往大里讲,则会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滞缓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公民终身教育、大力传播科普知识、建设科技场馆等途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科学素养成为“迷信”与“轻信”的克星,应该成为当务之急。胡晓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