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盛彪与父母四个月来首次相见。 |
“终于回家了!”昨天下午,维和民警沈盛彪回到市公安局海曙分局后,由衷地感慨。去年2月,沈盛彪和浙江维和警队另外6位队员一起,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这一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巡逻队员做起,考入特派团警察总部公共信息办公室,后又担任办公室负责人,出色地执行了维和任务,并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 赴南苏丹维和的民警沈盛彪回来了 昨天下午3点多,沈盛彪的父母赶到了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在那里等待与儿子四个月来的第一次见面。 “他去年10月份回国休整过一次,春节之前,还跟我们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在确定了回国的时间后,我每天都掰着指头数日子。昨晚7点半,他发了条微信给我,说到杭州了。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沈盛彪的母亲严惠娣很激动,她说,儿子去南苏丹维和的这一年,她没有一天不担心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为儿子感到自豪,“我现在就想着,要怎么把他这一年瘦下的10多斤肉给补回来”。 沈盛彪的父亲沈田东告诉记者,儿子走之前也说过,南苏丹那里信号很差,他有空了会跟他们联系的,“这一年,我们一直是微信联系,信号好的时候,就开一下微信视频,但他一直是报喜不报忧。记得去年年底,他好久没给我们发微信了,等终于联系上时,我们才知道,他已经连着发了好几天高烧。那会儿,我和老伴还在外面喝喜酒,酒席上,老伴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怎么都止不住……” 下午4点,沈盛彪回来了!与出行前相比,他的脸庞晒得黝黑,体格更加挺拔,身着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胸前还别着联合国授予的和平勋章。一下车,他激动地和父母拥抱。 在南苏丹维和的苦与乐 在欢迎会上,沈盛彪讲述了自己这一年维和的经历和感受,“世界并不和平,我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了和平的中国。能有机会为世界和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自豪”。 沈盛彪说,出发之前,他虽然早对当地的艰苦条件和危险环境有所预料,但现实远比想象中的更残酷,“一下飞机,就感觉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烈日炙烤之下,40多摄氏度的高温,黄土遍地,扬尘漫天。那里没有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干燥炙热,人走在外面如果不及时补水,就很容易脱水。雨季,大雨连绵,地面水流成河,行走艰难。” 在任务区,他和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集装箱房里,衣食住行都在里面,“饮食是个难题,当地有叶蔬菜几乎见不到,雨季的时候,我还能用带去的蔬菜种子种一些菜,旱季就根本没办法了。除了食物外,那里也没有调味料,自带的干菜配面条加点酱油,就是美味了”。 在当地,疾病肆虐,发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沈盛彪这一年里,三次生病发烧,最严重的一次,连着烧了好几天,“那时候,整个宿舍就只有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连发微信的力气也没有,心里非常想家、想念父母。幸好,在用了自带的药品、打了抗生素之后,硬是熬了过来!” 沈盛彪说,除了条件艰苦外,当地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一天夜里,联合国将预警级别提升至白色,任务区里所有人员都准备了一日逃生包准备撤离,他是穿着防弹背心过夜的。此外,为保护当地难民和维和人员的安全,军警联手到难民营挨家挨户进行搜索,“几乎每天都能发现AK47等武器,甚至还搜到过火箭弹”。 “不过,让我感到开心的是,难民营的平民都把中国警察当成朋友。有时候巡逻,当地人还会拿着纸笔向我们询问如何用中文打招呼,等下次再见面,他们就会很热情地跟我们说‘你好’了。”他说。 对于未来,他充满干劲 沈盛彪告诉记者,维和的过程中,他一直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中国的维和警察出去,是向世界各国维和人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警察的风采,是代表国家,要起到表率作用,关键时刻要为祖国发声。 这一年,沈盛彪也一直为此不断努力。他从一名普通的巡逻队员做起,先在难民营开展平民保护工作,后晋升为执勤组长。通过岗位竞争,他先是担任朱巴战区评估队队员,负责难民营案件调查工作,后又考入特派团警察总部公共信息办公室,再往后又担任负责人,从事任务区警队的信息宣传工作,协调组织了任务区警察大会、联合国日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并创新改版了警察月刊杂志。他通过警察月刊这个平台,展现了中国警察的风采,提高了中国警察在任务区的认可度。 “参加维和部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完成维和任务回来,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我之前在海曙分局出入境管理科工作,今后,我会将这一年在联合国学到的、积累的做法和经验,以及一些外事礼宾的规则,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对于未来,沈盛彪充满干劲。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钟陶行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