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总书记回信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坎头村村民:

“我为村里的变化感到骄傲”

横坎头村一角

    “横坎头村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余姚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回忆,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横坎头村考察时,村里的道路、房屋都一片破旧。“当时,村里真是穷得叮当响。翻开村委会账本,上面写着‘未付账款45万元’。”

    告别翻山越岭时代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

    参加了今年的宁波市两会后,张志灿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把红色资源优势、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红色+绿色+农家’的旅游、农业、经营发展道路,让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尤为明显。从横坎头村到余姚市区,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可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要几个小时,很是折腾。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时代。

    建起樱桃种植基地

    基础设施提升之后,致富路怎么走,山区百姓并没有把握。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进驻镇村搞基础调查,余姚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培育,樱桃每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每亩只有几百元收入。”张志灿说,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65%;2017年,村农民可支配收入27568元,比2002年增长815%。

    和张志灿这个“管家”一样,每个横坎头村人都感受着家园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生态农场游客不断

    昨天晚上,45岁的村民何达峰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自豪地说:“横坎头村的变化很大,我为村里的变化骄傲!”

    “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何达峰几年前放下原来开的工厂,回到村里投身农业建设,建起了横坎头村果乡园生态农场,选择的正是农旅结合的路线。如今,果园面积达130多亩,樱桃、杨梅、猕猴桃采摘每年都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以前去趟余姚城区很麻烦,要先走路或骑车到梁弄镇上,再坐车沿盘山公路进城。现在,公交车开到了村子里,进城很方便,自己开车40分钟左右就够了。我差不多每天都会往返村里和余姚城区。以前,村子里相当破旧。现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老旧的房子已经很少了,大多数村民搬进了新居。老百姓收入高了,生活自然也更有味道了。”

    村里环境不断改善

    “我很庆幸当时来横坎头村发展的决定。”昨天晚上,陈伟栋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陈伟栋是上虞人,之前在上海做餐饮。去年6月,他第一次来横坎头村,就决定来这里创业,把这里当成第二家乡。3个多月后,投资100多万元的农庄就在四明山脚下开业了。

    “第一次来,我就被吸引了,山好、水好、空气好、新农村建设好,采摘游发展得好。我相信来这里开农庄,肯定不会错。”平时开店的闲暇,他喜欢在村里走走、看看,逛逛公园,在凉亭和村民们聊聊天。他高兴地说:“城里有的,我们村里也有,我们还有城里缺的好空气和淳朴乡风。我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也看到村里的环境在不断改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提升。不管是下水道、道路两旁的绿化还是商铺店面广告都在变得更好。”

    村民黄志光喜欢在村里散步、聊天,为年轻人讲述红色土地上的往事。有时候,他会在村桥头的超市门口坐坐。从十几年前矮小平房里的小卖部到现在敞亮的超市,村庄发展好了,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以前,从小卖部望出去,满眼都是稻田,现在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公园,完全变了样。”超市店主说,“城里有的,村里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记者 王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