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传承最需要工匠精神

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访谈

反映东帝汶的《母子情深》
反映奥地利的《润物无声》

    人物简介

    高公博,男,1949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高公博具有极为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和高深的艺术造诣,为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我国黄杨木雕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并相继开拓了黄杨根雕、黄杨劈雕和黄杨意雕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木雕行业界公认的代表人物。

    2016年,高公博受聘为宁波十二位文艺大师之一。

    谈艺术创作:坚持并开拓创新

    不管多忙,高公博坚持每天早上练字习画。这是他从五年前开始的“晨习”,即利用早晨6点至8点的时间,每日一书一画。高公博认为,书画艺术与雕刻造型是贯通的。在用书画美学理论充实和开拓雕刻技法的同时,以雕刻创作的思维学习书画艺术,两者的融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公博告诉记者:“我的创作体会是,中国画的泼墨法会不断把人带入崭新的意境。受此启发,我的劈雕艺术也在‘似与不似’间寻找另一个切入点。以势造形,以形取神,继而以神来之笔强化劈纹的特殊肌理效果,就能充分发挥物体的空间张力,并且把创作的思维融化在意象之中。”

    他也总是这样告诉他的徒弟们,务必要有坚定的信念,懂得“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并不是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别人停下来时你仍然在走”。要用自己长期积累和磨炼而成的技法钥匙,去打开传统艺术规律中的金锁,从中探索奥妙、发现规律、取得突破,“有梦就去追,会有一片天”。

    几十年来,高公博就是这么坚持的。从经历了传统木雕到根雕、劈雕、意雕艺术的开拓,再到取一百个国家的木材创作木雕系列作品《百国之木》,高公博正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认为,只有走在执着的道路上,才能真正脚踏实地。

    作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高公博把创作的视野投向世界。他从2013年确定创作木雕系列《百国之木》,至今已收集到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木材,以每一个国家的木材来构思并创作最能反映该国面貌的木雕,截至目前已完成了40多件作品,如反映巴西的《企鹅的故事》、柬埔寨的《吴哥印象》、丹麦的《拇指姑娘》和索马里的《渴望明天》等。

    灵感总是在不停的思索和寻找中获取的。高公博把现代审美意识比成“弓”,把传统技法比成“弦”,而把独到的创新思维比成“箭”,并且这样理解:当我们张开现代审美意识这张有着无比力度之“弓”时,应当去借助传统技法这根底蕴韧固的“弦”,就能够把独到的艺术思维之“箭”射向遥远而深邃的空间。

    谈艺术传承:最需要工匠精神

    高公博认为,艺术不应重复过去,而应创造未来。所谓传承,并非简单地从前辈手中接过技法传递下去,而是在学到前辈技法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创造,用力向前推动。这种推动,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如今,高公博先生仅在宁波就有几十个学生。“只要愿意认真地求教,踏实地努力,我都可以无私地教他们。”他说。高公博尤其强调工匠精神不能忘怀,每个人都应该以“工匠之身”出现在工艺美术行业中,经历长期的积累与磨炼,让“工匠之心”融进自己的创作之中。

    宁波文艺大师工作室的职责之一,是促进宁波文艺人才的培训和传承。2017年底在奉化举行的为期一周的“高公博文艺大师非遗传承研修班”上,他就组织了木雕艺术讲座、木雕创作理念引导、现场传授技艺及学员作品评析等活动,同时要求参加的学员每人完成一件作品。由于50多个学员来自不同岗位,有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浙江纺织职业技术服装学院的学生等,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培训以实践操作为重点,边学、边干、边领会,以实操促理解,以理解提技能。

    在学习期间,高公博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根雕理念与雕刻技艺的紧密结合。针对学员们雕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用一对一重点指导的方法,加深了学员们对根雕理念的认识。经过6天的学习培训,每位学员在木雕理念和雕刻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

    一位名叫田平项的学员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高老师在本次研修班实践操作时不厌其烦地教我进行作品的修改,告诉我如何让这个没有生命的木头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叹木雕艺术的博大精深。高老师在授课中还讲到如何开拓思维、打破传统、树立创新精神,让我这个普通雕刻工匠豁然开朗,受益匪浅。特别是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坚持。”

    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