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照 王强/摄) |
月初,听闻由秦腔名家齐爱云、张涛主演的秦腔《焚香记》来甬演出,我欣喜不已。一则因为是秦腔,二则是因为齐爱云。 我生长在陕甘交界,从小听秦腔,秦腔于我便是乡音。提到秦腔,很多人会给它贴上大喊大叫、“慷慨激昂”的标签。之所以给慷慨激昂加上引号,是因为秦腔在他们心目中的慷慨激昂已经远远超过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语义范畴了。 秦腔盛行于西北广大地区,在明末就已成熟并广泛传播。它的整体唱腔风格悲凉豪迈,这种雄浑苍劲与黄土高原的厚度融为一体,悲壮之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力量。秦腔给人悲怆之感还在于它有一个独特的声腔——苦音腔。苦音腔和花音腔相对,在净行、老生、青衣唱腔中表现尤其明显。但也并不全是这种苍劲。秦腔旦行之中的花旦颇具灵气,闺门旦则尽显含蓄细腻,细听《火焰驹·清风徐来增凉爽》及《三回头·此时候倒叫我于心不忍》便知。秦腔大师肖若兰创立的“肖”派更将这种缠绵细腻的风格演绎得很是耐人寻味。 《焚香记》是明代剧作家王玉峰创作的传奇本子,讲述的是著名负心汉王魁和敫桂英之间的情事。早在宋元之际,这个故事就以各种面貌出现了。明传奇《焚香记》的底本不算十分出彩,但第二十六出至第二十八出的《陈情》《明冤》《折证》三出却极为精彩,吕天成在《曲品》中称其“做来甚恳楚”。 《焚香记》的故事在舞台上长演不衰,今日依然有许多剧种在演出王魁和敫桂英的故事,著名的有川剧《焚香记》、越剧《情探》、皮黄《义责王魁》、梨园戏《王魁》,豫剧、晋剧、蒲剧、昆剧、阿宫腔也都有王魁戏。秦腔则本无全本《焚香记》演出,只有一折《打神告庙》,演出此折最有名的就是被誉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花奖得主齐爱云。 据我所知,这是秦腔第一次来宁波。演出当晚,大量陕西“同乡会”同仁前来捧场,大家听到乡音很激动,掌声不断,气氛热烈堪比主场演出。《打神告庙》一折,齐爱云的长水袖技艺征服众人,单抛、双抛、旋子、抖袖、翻袖、绞袖……将敫桂英得知王魁负心后的悲愤发挥得淋漓尽致,长达九尺的水袖挥舞起来虎虎生风,令观众大饱眼福。有人戏言,齐爱云的《打神告庙》真的能将神打下来! 而对本地戏迷来说,《焚香记》免不了被拿来与他们更熟悉的越剧《情探》作对比。我个人认为,越剧故事的推进的确更为细腻,对敫桂英、王魁以及张行简等人物的群像刻画比较成功,而秦腔《焚香记》浓墨重彩地将力量放在了敫桂英一人身上,以展示齐爱云个人的技巧为主,对王魁的刻画稍显薄弱,侧重不同。 演出次日,齐爱云应“宁波有戏剧评社”邀请,在三联书店举办了《从秦腔〈焚香记〉的创作看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讲座。如果说演出中的齐爱云令人惊艳,那么讲座中的齐老师则让人敬佩。“昨晚的演出并不完美,我向大家道歉。”齐爱云的第一句话多少令仍处于兴奋中的观众有点惊讶。她说,正月里演出多,她正月十三晚上在泉州演出《打神告庙》,正月十四一早飞陕西,下午参加当地下乡演出,十五中午又演了一场“打神”,十六清晨四点从陕西飞往宁波,晚上演出全本《焚香记》,令她的精力“有些不够”。对齐爱云而言,她对艺术的追求不是完成,而是完美。她殷切希望将来能给宁波观众呈现“完美”演出。 讲座中,齐爱云还就自己的师承与在普及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心得与观众作了分享。“我的目标是梅兰芳,虽然我达不到他的高度,但能够保证我的道路不会偏。”这是作为演员的齐爱云对艺术的承诺。在现代化的今天,秦腔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观众,是作为传承人的齐爱云对剧种的担当。对艺术执着追求,坚守本心,对观众认真负责,勇于承担,这才是艺术家,这就是齐爱云!□王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