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蔡志和 张昊桦) 昨天,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江北湾头地块某工地的夜间施工行为进行了正式立案。跟以往不同的是,这起夜间施工案件是由“电子眼”发现并取证,作为执法依据的。据悉,这是江北区作为试点区域,在宁波乃至全国采用“非接触式”设备取证,对夜间施工处罚立案的第一起案件。 “工地负责人吗?夜里10点多了,你们怎么还没停工?”本月5日晚10点半左右,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特勤中队夜间值班队长蔡志和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探头发现,上述工地现场灯火通明,且车辆进出频繁,就第一时间通知工地负责人,要求其停工。然而,蔡队长在继续关注视频监控内容时,发现当事人虽答应立即停工,但实际施工仍在继续。凌晨2点,值班队员会同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到现场进行噪音监测。 3月7日,该中队就夜间施工问题约谈了涉事工地负责人。在事实面前,当事人承认了未经审批、擅自进行夜间施工的违法事实。昨天,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最终书面报告,该工地当夜的施工行为噪音超标,该中队根据《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正式对这起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该工地将面临最高5万元的罚款。 去年底,该局2500多路视频探头汇总完成,非接触性执法的天网基本铺就。其中由住建部门共享的工地探头200余个,包括区内53个在建工地;由公安和智慧城管共享的道路探头近2200个,涵盖了区域内所有主干道路和部分其他道路。 如渣土类案件,按照原先的方式取证十分困难,但是通过探头查找就方便许多。此外,包括跨门占道经营、无证摊贩等影响范围大、市民关注度高的违法行为,也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取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