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文物保护遗憾在方言传承上重演

    不得不承认,从实用角度看,方言确实不如普通话好使。这就像国际间交往,大家都说英语比各说各的母语方便得多是一个道理。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普通话对方言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和其他方言一样,宁波方言也面临“宁波人说宁波话,怎么就稀奇了呢”的窘境。普通话推广到今天,对“孩子会不会方言无所谓”的家长越来越多,成为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的问题。于是,每隔几年,舆论场上总会出现“要不要保护方言?如何保护?”的辩论。之所以会有争议,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专家、官员还是市民,谁都很难准确地预料到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保护或不保护方言对于情感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损益?

    在上世纪50年代,要是有更多的人像梁思成那样准确地预料到拆除北京城的巨大遗憾,这座古城或许可以保护得更为周全。而今放眼全国,像平遥那样得以保全的古城能有几座?同样道理,谁能保证那些今天对方言保护“无所谓”或者嚷嚷“让历史的归历史”的人士,若干年后对流失殆尽的方言不痛惜万分?

    还有,方言越来越没有实用价值的说法并不科学。很少有人意识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绝大多数人平常用以思考的工具,正是他(她)从小学会的方言,而非后来学到的普通话或外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有用自己最拿手的方言,才能更慎密地思考、更精准地表达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其实,只要不将建设、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方言的保护、学习与传承在技术上并不是大问题。怕就怕为了所谓的“发展”而“大拆大建”,像当年毁损古建筑那样将方言弃之而后快,到时候就悔之晚矣。

    退一万步说,就算后来的事实证明,方言并不像今天我们想象的那样值得保护与传承,也没啥好后悔的。想象一下,若干年后你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偶遇一位宁波老乡,那么,是他的普通话、英语还是他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更能勾起你的乡愁?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激起你与他拥抱的冲动?你懂的。胡晓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