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宁波

(十一)

【出处】1845年5月30日娄礼华(Walter M. Lowrie)致其父亲娄瑞(Walter Lowrie)的一封信,现存于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档案中,《娄礼华牧师回忆录》中有该信内容的节录。
【内容】谈到在宁波学习中文书面语,并举了《论语》里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句为例。

    娄礼华(Walter M. Lowrie,1819-1847),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毕业于普林斯顿神学院。1842年5月抵达中国,当时中英鸦片战争尚未结束,娄礼华只能先在澳门居住,学习汉语。《南京条约》签订后,娄礼华于1845年4月11日,抵达开埠城市——宁波,开始了在此地两年多的生活。1847年8月,娄礼华在上海参加完会议后,乘船返回宁波,在乍浦附近海上被海盗杀害,年仅28岁。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娄礼华被害案”,此案是中美关系史上第一起传教士被害案,也是鸦片战争后最早的教案。娄礼华的父亲、前美国参议员娄瑞(Walter Lowrie)为了纪念爱子,将其在华期间所写的信件、日记和报告整理后结集出版,书名为《娄礼华牧师回忆录》(Memoirs of the Rev. Walter M. Lowrie, Missionary to China)。此书后来成为激励欧美青年投身海外传教运动的励志书籍,影响颇大。书中存有大量关于中国,尤其是宁波的风土人情以及西方人在甬生活细节的描述,读来生动有趣,历史画面感强。

    娄礼华初到宁波,是和另外一名传教士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一起租住在北门边的道教寺院佑圣观(Yu-shing Kwan)里,全新的环境让这个年轻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每天的所见所闻都翔实记录在其日记中,比如参加宴请:

    “1845年4月30日,受邀参加一场中式宴席。所有食物被切碎,盛在碗中摆上桌。每个客人面前都放着一个小酒杯,一柄汤勺和一双筷子。参加宴会的人包括麦嘉缔医生和他的中文教师、佑圣观的老道长、一位道士和我本人。菜品包括:炖鸡、冷鹅、鸭、竹笋、猪肉、鱼、樱桃、荸荠、羹汤、海参、姜、松花蛋、菠菜和米饭,最后以喝茶结束宴会;此外,还有蒸馏烈酒。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刚开始时确实让我有些狼狈不堪,尤其是在试图夹起一个煮熟的鸡蛋时。有些菜肴非常美味可口,但是有一两个餐桌礼仪却并不让人感到特别愉快。比如,那位老道长数次拿着筷子夹菜放进嘴里吃,之后又夹了一块诱人的鹅肉给我,竟然用的是同一双筷子!尽管夹菜给某人是对其表示礼貌和关注,但我还是婉拒了。饭后,一块湿布被在座的人传递着擦手和嘴巴,所有人用同一块湿布!”

    用筷子、吃中餐对于初来乍到的娄礼华来说,是很新鲜的事情,他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了宴席中所有的菜品以及让其有些不悦的餐桌礼仪。

    回忆录中的一些内容具有填补地方史料空白的意义,比如娄礼华利用从美国带来的气温计,科学测量了宁波的气候变化,这是当时中国人所无法提供的数据;又如他去参观城内伊斯兰教的回回堂,将从阿訇处了解的情况记录下来,为后人了解宁波伊斯兰教史保留了重要的西文史料。他的信件中还记载了宁波的社会万象,比如婚丧嫁娶、祭祀、迎神、科举、缠足、吞鸦片自杀等等,至今读来,仍觉栩栩如生。

    此外,回忆录保存了娄礼华在甬城郊外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东钱湖等地游览后所写的游记,也颇为具体生动,比如阿育王寺:

    “临近黄昏时分,我们一行来到阿育王寺。寺院被大树掩映,走近才看清里面的建筑。佛教徒们显然不同于常人,在选址上很讲究。寺院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间,前面有一座山。从寺院望去,虽然不能从四方观到远景,但此地非常静谧适然,环境优美。一道砖墙,将占地几十英亩的寺院围拢起来。进了大门,我们来到峡谷最低端,穿过架在山间小溪上的一座小桥,再往上走20多英尺,我们就进入主建筑群了,而后穿过了一两个大的庭院。和尚们在这里恭敬地迎候我们,领我们到了客房,这是一个由三四个房间组成的套房,里面摆着几张桌椅、床架。……进入寺院内,迎面第一座殿是一个一层的硕大框架结构,100英尺长,70英尺宽,顶盖由几根木柱子支撑,柱子下面则是石头底座。中国人当时还不太懂建筑技术,他们完全可以不用这么多的柱支撑房顶,结果是材料用得多了,空间反而小了。屋内有3个巨大的塑像——三位大佛,他们全都盘腿而坐,好像正在做缝纫活的裁缝。佛像很是高大,底座有12平方英尺,尽管是坐姿,高度达到18到20英尺。三尊佛像全都镀着金。站立中间的两个侍者,有12英尺高,也全身镀金。来烧香拜佛的人好像并不多,麻雀在房顶上筑巢做窝,弄得满是污垢。3座佛像的背面,面朝另一个方向的是“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塑像。她坐在马上,怀抱一婴儿;几个侍从站立在神像左右。其实,这神像只不过是泥捏的标本罢了。这座佛像展现的是,菩萨正骑马穿行在岩石林立、岛屿成林的大海之上。这座建筑物的尽头或后面,还有34座表情与服饰各异的镀金佛像,均有真人大小……

    这座殿后面又有一座殿,中间由方块石头铺成的庭院隔开。该殿有60英尺长,80英尺宽,比上一座殿保存完好。殿内有两座圆形的金字塔状的神龛,一前一后。后面的那座上方还悬着一顶巨大的丝制华盖,神龛前终年灯烛长明。猜猜看,这里存放着什么?原来其中的一座放着佛陀的舍利子,这是他圆寂后圣体留下来的。到底什么是舍利子,我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人告诉我,‘它不是金,不是铜,不是石头,也不是骨头或人肉,它是一个小小的圆东西,就像半个豌豆那么大,或者像肿起的痂那么大’。寺僧们大发慈悲,才允许你上前一观。如果你是大好人或正派人,看到的舍利子颜色为红色,如果为恶人,则为黑色。由于人们对此遗物非常敬重,又是圣人的血肉之躯所化,和尚们自然赚了不少钱。大殿内还供奉着其他几座佛像,其中有一座为脸上始终挂着笑的胖佛(弥勒佛——译者注)。寺庙里其它大殿不值一看,加之大雨滂沱,我们只好下次再去参观原本要去的两座塔和庭园。对此我们不免遗憾,因为两座塔都有七层高,山上的景色又是非常漂亮。”

    宁波的阿育王寺是闻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千年古刹,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更是稀世奇珍。回忆录中的这段文字应该是对阿育王寺最早的英文介绍了。

    娄礼华刚过弱冠之年就远离家乡赴华传教,在异域的环境中,他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积极与中国人接触,了解中华文化。到1846年,他的宁波话已经讲得非常好了,人们常称赞他“你们这些外国佬,宁波话讲得比福建人还要好”。娄礼华死后,在宁波长老会的墓地,人们为其建造了一座衣冠冢,立碑撰文以作纪念,后迁至江北白沙外国人墓地,惜现已不存。

    □田  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