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功力萃《明史》

万斯同纪念馆昨在莼湖开馆

万斯同纪念馆内景。
记者 周建平 摄

    他师从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明史》,不署衔不领俸……今年是万斯同先生诞辰380周年,昨天,万斯同纪念馆在奉化莼湖开馆,参加开馆仪式的社会各界人士在仪式结束后还前往附近的万斯同墓祭奠这位先贤。

    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历时半年建成的万斯同纪念馆位于莼湖镇兴联村莼湖岙自然村,免费对公众开放。从纪念馆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万斯同墓。

    昨天上午,在简约而不失庄重的开馆仪式后,人们一起步入纪念馆内参观。

    馆内陈列的内容,包括“甬上世家”“易代沉浮”“一生功力萃《明史》”“布衣终生”等几个部分,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详尽展示了万氏家族几代先贤的功业及万斯同成长、求学、赴京修史的生平事迹。

    万斯同,1638年出生于鄞县,幼年便遭亡国之难而颠沛流离。9岁随父亲万泰迁居于奉化榆林(今溪口镇榆林村)山中。12岁回到宁波,躬耕于白云庄。14岁时,他和家人从白云庄搬回广济街故居。17岁拜入黄宗羲门下。31岁赴会稽(今绍兴)为姜希辙的儿子教授经学。姜家藏书十分丰富,特别保存了一套明朝的历代《实录》、各代邸报以及各种野史、家乘,他在姜家博览群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这也为他后来的“布衣修史”奠定了基础。

    身后归葬奉化莼湖

    1702年,万斯同客死于北京,享年64岁。丧事由当时的明史馆总裁王鸿绪经办,灵柩运回宁波故里,先暂时安置在白云庄万氏祖墓旁。因为是奉化莼湖女婿之故,万斯同后来被安葬在了莼湖乌阳观山南麓。

    1936年,日寇猖獗,民族危亡。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国人的爱国心,国民政府特褒崇万斯同为乡贤。奉化应梦卿、庄崧甫等人群起响应,于1937年兴修万斯同墓,建乡贤祠一所。祠墓落成之日,正值万斯同300周年诞辰,万氏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文革期间,万斯同墓道及牌坊被毁,1985年政府对墓进行了修整。2006年6月,万斯同墓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在莼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奉化文物部门修复了万斯同墓道和牌坊。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奉化区政府拨专款修建了万斯同纪念馆。

    布衣修史名垂青史

    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编撰《明史稿》五百卷,前后十九年,不署官衔,不受俸禄,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在京城修史期间,自王公至下士,无不尊称他“万先生”,而他则自称“布衣万斯同”。时人称赞他在史学上的成就,是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梁启超则说“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万季野(斯同)” 。

    2008年,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纪念乡邦杰出人物,天一阁博物馆特举办“纪念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天一阁藏《明史稿》影印出版暨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美、韩、日等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天一阁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饶国庆说:“后人说到万斯同,总是提到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万先生在经学方面也有颇有建树。除了《明史稿》,还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辨疑》《石园诗文集》等著作。”

    昨天,万斯同的十三世族孙万慎煦在参观纪念馆时说:“斯同公的学问、人格的光辉穿越了380年时空,至今仍照耀在我们身上。”记者 陈爱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