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民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查询家谱。记者 周建平 摄 |
本报讯(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李瑶瑶) “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谁?”清明是缅怀亲人的日子,也容易让人产生寻根意识。昨天,天一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客从何处来”的家谱查询活动,帮助市民从馆藏丰富的家谱资源库中寻找自己的家族记忆。 “敬爱堂”开启六旬老人家族记忆 昨天一早,就有不少市民等候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门前,天一阁古籍家谱、新家谱和家谱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人员在现场进行接待与解答工作。 66岁的张先生家住鄞州,他想查的是《行春张氏宗谱》。张先生之所以能准确说出家谱的名称,缘于20多年前爷爷告诉他的一些家族历史。他回忆说,爷爷早年从宁波到上海谋生,晚年落叶归根。1985年的某天,爷爷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特意将他叫到跟前,给他大概讲了家族的历史。张家原住鄞县石碶(今属海曙区),祖上是从湖南长沙迁来的。家附近原来有一座行春桥,家族祠堂里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敬爱堂”……因为条件所限,张先生当时无法查证家族历史,便将爷爷的话一五一十地记录了下来。前几年,张先生退休了,他通过网络查找家族历史,“敬爱堂”成了他在网上搜索的关键词,最终确认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行春张氏宗谱》就是他要找的家谱,而族谱名中的“行春”也印证了爷爷提及的行春桥。《行春张氏宗谱》共20卷,上海图书馆只有其中的12卷,张先生想在天一阁找寻到另外8卷。 查询的结果是,天一阁的《行春张氏宗谱》正是来自于上海图书馆的电子版,同样只有12卷。不过,得知天一阁已经将上海图书馆里与宁波有关的家谱都征集了过来,张先生很高兴,他说:“其他人再也不必像我那样到上海去查家谱了,而我以后也可以在天一阁细细查看这12卷家谱。我也想像爷爷当年那样,给后辈们留下家族记忆。” 为50多位市民解答家谱方面问题 王先生出生于上海,家中长辈能提供的家谱信息十分有限,他只记得自己的家族字辈排行中有“承”“庭”“才”三个字,天一阁的专家将这些字辈排行与《鄞南王港王氏宗谱》相对照,发现这本宗谱中也有“承”“贤”“才”字辈,探讨交流之下,王先生感觉很有收获,他也由此知道了自己的根在鄞南王港。 苏女士出生于宁波,父亲姓黄,她只记得父辈是从台州黄岩迁过来的,专家给她提供了黄岩黄氏家谱的信息线索,苏女士非常激动。 昨天上午,天一阁博物馆的专家为50多位市民解答了家谱方面的问题,现场帮助一部分市民查到了家谱,有些市民想查找的家谱天一阁里暂时没有收藏,专家也替这些市民朋友查询到了其他的馆藏信息,并为他们提供了有效的查询去处。 家谱查询工作专业性很强 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张亮告诉记者,家谱查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天一阁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早在半个月前,就通过媒体发布了活动的通知并制作了一张特殊的表格,让市民报名时填写籍贯、出生地、家族祠堂堂号、祖辈姓名等信息。陆续收到表格后,工作人员做了初步筛选。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先祖、始迁祖、字辈、堂号等信息,缺失了为家谱做快速定位的“密码”,查找起来难度也就更大。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查家谱,更是让大家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查家谱的基本范式。 据了解,每年都有市民向天一阁赠送家谱,加上天一阁自身征集到的,现在阁内收录有1000多部、7000余册,涉及100多个姓氏的家谱。同时,为了更好地为海内外宁波人提供服务,天一阁于2010年开放了古籍数字资源网,浏览量已达174万人次,家谱是其中的热门搜索点。 天一阁在家谱的保护征集上也不遗余力。随着寻根热的兴起,诞生了一批既尊重传统又有时代特色的新家谱。这些新家谱中的佼佼者,通过捐赠渠道进入天一阁永久保存。此外,天一阁的浙东家谱馆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