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放放和新四军研究会成员来到当年李艺居住过的老宅。 |
|
林放放在她母亲的事迹陈列室里。 |
昨天上午,位于海曙章水镇赤水村的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正式开馆,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的烈士子女及亲属等200余人参加了开馆仪式。60多岁的林放放是参加者之一,在纪念园里,还陈列着她母亲李艺当年的事迹。 说起母亲的故事,林放放多次红了眼眶。她这次特地从北京赶来,还有一个愿望:看看当年母亲奋斗过的地方,见见曾救助过母亲的老保长的后人。昨天下午,她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70多年前,一段发生在杜岙村的红色往事 “实际上,母亲很少跟我说当年的这些故事。大概在她去世前三四年,她开始写一些回忆录,我是从回忆录中知道的。”林放放说,她的外公是宁波小港人,后来跑到锦州搞实业,母亲是在锦州出生的。东三省沦陷后,外公带着子女们回到小港参加抗日。1942年,母亲加入了三五支队(属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前身)。 1943年深秋,17岁的李艺化名黎艺,被派到杜岙村做民运工作,住在当时村里的保长徐祥根家里。保长夫妇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李艺打心底里感激。 有一天,李艺到半里路外的严家岙裁缝师傅家做棉衣裤,刚跨进门槛,杜岙村的一个小青年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有穿着灰军装的部队向村里开来,不知道是什么队伍。 当时,三五支队和国民党顽军都是穿灰军装,李艺无法断定,只好把身上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的钢笔、小本子等留在裁缝师傅家,急匆匆地往杜岙赶。刚走到村口,迎面就遇上了大队人马,这批人七倒八歪地扛着枪,全然不像三五支队。李艺已无处可躲,若倒退回来,更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只有壮着胆子闯过去。 这些人在村头停了下来,突然跑回来几个士兵,一把将李艺抓住,让李艺跟他们走一趟。李艺不断挣扎着,说自己是村里的普通老百姓,但还是被扣住了。 不久后,保长徐祥根夫妇也被带来,他们见到李艺后,开口就叫“女儿”,让国民党军官放了李艺。李艺也说自己是在樟村小学教书的,学校没有课就回家来了。 但国民党军官不相信,说李艺长得白净,不像是保长家的,肯定是三五支队的,还威胁着要把保长的妻子拉去枪毙。 这时,李艺挺身而出:“我是三五支队的,你们要抓就抓我!必须把老百姓放掉!”就这样,她被捆起来带走了,之后被押到上虞,后来被送到了福建崇安集中营关了好几年。等抗战胜利,集中营解散,李艺才辗转找到部队。之后一直定居北京,直到逝世。 三五支队战士的后人回来了 这段往事,被记录在红色纪念园里,林放放一边看一边止不住流泪。她说,自己有一个心愿,就是想看看母亲当年奋斗过的地方,见见那位保长的后人,代母亲表达感谢。 事实上,为完成林放放的心愿,新四军研究会的成员们老早就在杜岙村进行寻访,并辗转找到了老保长徐祥根的孙子徐丹华。昨天下午,林放放一行人一到杜岙村,就直奔徐家。而这条通往徐家的村道,就是当年李艺被捕的地方。 不巧的是,徐丹华有事外出了。他的妻子带着林放放来到徐家老宅——当年李艺住过的地方。如今,老宅已然荒废,只剩下半堵石墙和一片丛生的杂草。 昨天傍晚,记者联系上了徐丹华。他说,爷爷、爸爸还在世时,时常提起那段往事。事实上,在李艺被捕之后,徐祥根也被国民党顽固派抓走了,关了一段时间,后来,是家人凑钱将徐祥根赎出来的。“即便有这样的遭遇,爷爷和爸爸也没有放弃对革命的支持。我记得爸爸总跟我说,他曾多次掩护过地下工作的新四军战士,为他们提供物资、帮他们找人修枪。现在,李艺的后人能记得我们,还能找过来,我们也非常高兴!”徐丹华说。 记者 王思勤/文 龚国荣/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