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画里的梁弄 有如宁波版“富春山居”

《丹山纪行图》(局部)里的的白水冲,为显示丹山特色,画家在山石上添了一点赭红色(上博供图)
今天的白水冲。 顾嘉懿 摄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元代古画,名叫《丹山纪行图》。

    这幅画忠实记录了距今647年前的一次文人自助游——元末明初,五六位隐居在鄞山越水间的遗民被丹山赤水洞天福地的传说吸引,结伴出行。

    去年,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此图的研究者凌利中先生拂去历史尘埃,揭示了画家的真实身份;同时,他乘兴寻访,沿着古人足迹重走丹山游线,惊奇发现,古画里的旅游路线正位于余姚梁弄镇境内,约为今四明湖红杉林至白水冲瀑布一带。

    岁月轮转,六百多年过去,山川风貌竟未大改。

    上海博物馆方面有意将这幅画及其背后的故事拍成纪录片。记者近日了解到,来自北京的摄制团队将于下周进驻。

    1 拨开迷障,重见六百余年前丹山文旅

    《丹山纪行图》重新进入人们视野,跟凌利中先生有着密切关系。十几年前,他偶然在一个展览上见到此图,当时这幅画的署名还是明人顾琳。凭借直觉,凌利中从中看到“强烈的元人气息”,爬梳文献,他发现此图的作者果然是元人顾园,而非明人顾琳,之所以在世间以讹传讹数百年,实因二人同姓“顾”,又同号“云屋”之故。(本报2017年4月2日曾作报道)

    随着画家真实身份被揭示,以及去年《丹山纪行图》的再次展出,647年前,顾园和朋友们的这次旅行细节重现在世人面前。《丹山纪行图》长达3米,同行者余姚人徐本立在卷尾留下的600余字长跋,正是此图的最佳注释。这篇“丹山游记”翔实记录了旅行的起因、经过、所见所闻,既给当事人留下了一份可供怀想的珍贵回忆,也为后人读图提供了方便。通过对照图文内容,梳理古今地名,后人得以成功还原那次旅行的全过程。

    有意思的是,顾园和朋友的丹山行,不在今日的丹山赤水景区内,而全程位于今余姚梁弄镇境内。

    公元1371年冬天,是元亡后的第四个年头,隐居定海的画家顾园从绍兴来到上虞,跟当时在上虞教书的余姚友人徐本立相会。这时,又有几个余姚人来访,说起家乡丹山赤水的传说,大家都非常向往。

    其时日已西斜,而几人兴致正高,谈话间便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翻过鄮峰,来到梁弄的西大门徐家峤,而后沿穹林长溪,一路向南。当晚,夜宿梁弄汪巷村“四明溪舍”,是好友汪复初的家。饮多了几杯酒,众人写诗作画不亦乐乎。

    次日,一行人继续南行,过姚巷、横坎头,看过桥畔梅花,也参观了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状元方山京的状元坊,最终来到白水冲下。

    四明丹山赤水以道家传说闻名。白水冲正是古迹集中所在,潺湲洞、刘樊祠、清晖亭、白水宫、石田山房等名胜,不知引来多少题咏。当晚,众人又是喝酒作画,赋诗不止。第三天,他们登上山顶,“观群仙遗迹”,兴尽而返。

    凌利中说,“丹山纪行”放在当年,可以算是一次实打实的“文化+旅游”。

    2 流水长天

    画上飞瀑历数百年而不改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写意为主,留在画上的笔触大多是画家经过提炼,用艺术语言写就。《丹山纪行图》固然也是展现顾园个人风格之作,但作为一幅文人纪游山水,《丹山纪行图》比一般山水画保留了更多的写实意味。

    走访实地,凌利中惊奇地发现,长卷末尾一段峰石飞瀑,与今日的白水冲瀑布实景相较,几乎仍可完全叠合。尤其是雨后,山峰高处云雾缭绕,仙气腾腾,好像从画境中走出。

    白水冲一段是纪行图的高潮,也是“三日游”终点所在。无论是画家顾园,还是游记的撰写者徐本立,都对瀑布风光极尽描绘。徐本立提到,白水瀑布下有巨石临溪上,可列坐十余人。他和朋友们在巨石上席地而坐,一饮再饮,抚掌大笑,忘记了时间。凌利中兴奋地看到,这一巨石今日依然屹立在瀑布下。

    根据图文描述,顾园一行一路缘溪南行,这条溪流今日也仍然存在,便是横穿整个梁弄镇的“梁弄大溪”。徐本立形容此溪“白石累累,流驶过清,鳞介下游,巨细可数”的画面,今日看来也仍旧如是。唯独,溪旁建起了整洁的乡村公路,古人要走三天的路程,今天一脚油门,20分钟就可完成全程。

    凌利中和来自北京的纪录片摄制组初访梁弄后感慨,六百年沧海桑田,而在这个地方,除了地面建筑从茅屋变成了新房,山水风貌竟未大改。丘陵低缓,山村掩映,有如宁波版“富春山居”。

    3 古今辉映

    “丹山纪行”将被拍成纪录片

    也许是出于对此图的偏爱,凌利中的微信头像和个人封面都是《丹山纪行图》。

    “熟悉画史的人知道,山水纪行图在明代吴门画家手中达到高峰。顾园的这张纪行图,年代更早,故而它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画史意义。”凌利中说。学术上看,此画作者身份长期被“张冠李戴”,也赋予了画作一定的传奇性。加上,画景与实景有如此重合度,亦是十分少见。

    上海博物馆方面从讲好文物故事的角度出发,有意将《丹山纪行图》及其背后的故事拍成专题纪录片。他们邀请了一个北京摄制组拍摄这部片子。从资料上看,这个团队曾经拍过《敦煌》《台北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知名文博类纪录片,经验丰富。

    据记者了解,在初期的走访和踩点过程中,摄制组已碰到了一些有趣经历。比如,古人“三日游”的起点在今四明湖附近,摄制组发现,这一水库虽开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但通过镜头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色却和丹山图的起首惊人相似;顾园一行在村口见到了一座南宋的状元坊,资料记载,这个状元坊在上世纪中叶造田时被毁,而去年,状元坊在汪巷村原党支部书记汪长江的倡议下重建起来;古人路过的古祠,与汪巷留存至今的越国公祠如出一辙,摄制组经过时,恰逢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鲁荣琦老师带着学生在此参观……

    山川相映,古今交融,关于丹山纪行的故事未完待续。据了解,来自北京的摄制团队将于下周开启正式拍摄。凌利中向记者表示,就当地来说,了解“丹山纪行”及其背后故事的人还不多。他觉得,时机成熟时,不妨让这张六百多年前的古画以复制形式回归。毕竟,古人墨笔题诗,无论是对挖掘地方文化,还是发展今天的新式文旅,都有很大意义。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