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书《知止》 |
|
1932年3月16日弘一法师写给刘质平的信,信中弘一法师详细记录了前往慈溪伏龙寺的路线。 |
|
展览现场。 |
|
弘一法师使用过的怀表。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意韵深远的《送别》曾经伴随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也让我们记住了创作歌词的人:李叔同。但同时,他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弘一法师。 日前,宁波博物馆隆重推出《甬上留香——弘一法师翰墨展》,这是浙江省内到目前为止展出作品最多、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弘一法师书法展。本次展览共分云水有痕、翰墨留香、鸿雁往还、前尘旧影、传世典籍五大板块,将持续到5月27日。 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 林语堂曾说过:“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游学日本,学习美术、音乐,归国后担任过编辑、教师。1918年,39岁的他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他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艺术家和一代高僧。 “他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的一位文化符号级别的人物,在他身上,佛法与审美,出世与入世,宗教与人生,已完全融合。”这是复旦大学教授、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在这次展览开幕式上对弘一法师的解读。 与宁波缘分很深 谈到这次展览的初衷,策展人陈之佛艺术馆研究员胡迪军告诉记者:“弘一与宁波的缘分很深。我们希望梳理弘一法师在宁波的行迹,钩沉出弘一法师在宁波的这段历史。”弘一法师在晚年撰写的《地名、山名及寺名、院名略考》中提到“明州,即宁波,来往暂住,未尝久居”。 据记载,法师自1924年至1932年九年间八次来到宁波,驻锡于宁波七塔寺、白衣寺、天宁寺、观宗寺等寺院,并涉足慈溪、余姚、镇海、奉化等地,更在慈溪金仙寺、五磊寺、伏龙寺驻锡达三年之久,在这里留下大量作品,在宁波近代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璀璨的一笔。 本次展览介绍了弘一法师在宁波的史实,其中展出大量宁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以及弘一法师在宁波期间使用过的手杖、怀表等遗物,通过各种存留,真实还原弘一法师在宁波的经历与作为。 最宏伟的作品是在慈溪创作的 本次展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书法是其一生中用心最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项艺术。他的书法作品法度严谨、气韵恬淡,具有超尘脱俗的独特风貌。展览中我们能看到弘一法师一生中尺幅最宏伟的作品——《佛说阿弥陀经》十六屏。这是弘一法师于1932年、其父李筱楼先生120周岁诞辰之际书写的作品,当时他共计用了十六天,一天一幅,最终完成了这一书法作品。 胡迪军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幅最具有分量的作品是弘一入驻慈溪伏龙寺时创作的。从1930年至1932年,弘一法师在慈溪三年时间是其书法创作的高峰期,完成了《华严经集联三百》《清凉歌词》等著作,以及《佛说阿弥陀经》十六屏、《格言别录》一百二十幅和对联一百余对,作品精美、数量巨大,堪称弘一法师书法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平淡冲逸、朴拙端严的独特面貌在此确立,直至成为后世禅书的典范。”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这是弘一法师临终时写给好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的两则偈语,它同时也总结了弘一法师在文学艺术上的丰硕成果与在精神修炼上的功德圆满。 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项聪颖/文 记者 周建平/摄
|